時報財經圖庫
指數化投資趨勢下,基金經理“抱團取暖”的現象仍將持續。同時註冊制下,A股市場生態正發生改變,逐漸去散户化,機構化進程加快。
新年以來,資金抱團斥資買入核心資產,市場上屢屢出現指數漲而大多數個股跌的現象。我國指數化投資也步入“快車道”。
多位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春季躁動行情如今已經進入後半場,機構資金抱團是趨勢,短期內不會瓦解。受價值觀和投資環境的雙重影響,行業核心龍頭以及景氣度清晰的行業將成為機構資金追逐的對象,疊加國內居民儲蓄搬家、海外資金對中國資產的青睞,有望帶來核心資產價值重估,未來可能需要時間和業績來消化估值。
此外,多位首席經濟學家近期表示對2021年A股保持謹慎態度,市場將會劇烈波動,上半年經濟有過熱傾向,帶來股市瘋狂上漲,之後或震盪下跌。
春季行情進入尾聲?
2021年以來,A股上演春季躁動行情,在白馬藍籌股的帶動下,大盤指數大漲而個股跌多,近日A股指數回調而個股漲多。貴州茅台、中國中免、比亞迪、五糧液、寧德時代等大市值個股大漲後出現回調,這無疑“鬆動”了市場的信心。
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信號很明顯,春季躁動行情基本進入尾聲,白酒、新能源汽車等個股獲利回吐,雖然目前不能稱已經見頂,但可以説大盤指數上漲已經進入後半場。如果機構進行第二次抱團,大盤將要漲至3600點至3700點。
“由於2021年初以來A股上漲速度過快,在微觀流動性充裕背景下,出現了部分龍頭個股的估值大幅溢價的情況,未來可能需要時間和業績來消化估值。”嚴凱文進一步分析,從現階段白酒行業來看,白酒行業PE-TTM(滾動市盈率)為63倍,2020年歸母淨利潤增速預期為12.43%,而2019年12月末PE-TTM為33倍,2019年歸母淨利潤增速為17.54%。通過對比,白酒行業整體“估值-盈利”性價比下降。
“目前龍頭公司估值的上漲,有其背景原因。比如外資的大量湧入、經濟的持續修復、人們儲蓄的轉移等,都使得市場的流動性更加充裕,因而當前估值高於歷史平均估值。”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奧平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從成交金額角度來看,兩市交投活躍。截至1月14日,兩市成交額連續9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日均成交金額為11780億元,相比2020年12月的8141億元增長44.7%。居民端資產配置逐漸轉向股票,購買方式更多是通過基金等機構投資。2020年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髮行規模合計達1.9萬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機構抱團是否瓦解?
機構抱團能否持續?對於當前白馬藍籌股的回調,市場直呼機構抱團有所鬆動,是否出現瓦解信號?
“這不能稱為機構抱團瓦解,未來資金抱團是趨勢,但結構上會有所不同。”嚴凱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機構資金的抱團,主要是受價值觀,以及投資環境的雙重影響。機構類資金佔A股總市值的比例超50%,一方面是由於全球優質核心資產的缺乏,行業核心龍頭以及景氣度清晰的行業成為機構資金追逐的對象;另一方面疊加國內居民儲蓄搬家、海外資金對中國資產的青睞,帶來核心資產價值的重估。
“機構抱團行情其實也是機構選擇趨同的結果,機構和市場給予其高市盈率、高估值,也符合正常邏輯。”張奧平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首先,這些龍頭公司競爭優勢穩固、盈利能力表現良好、有長期增長的穩定性。其次,近兩年來市場資金端機構化越來越明顯。不管是新發基金還是增量資金,散户市場逐步向機構化演變,導致重倉的白馬股被不斷推高。同時,伴隨註冊制改革的推進,投資者們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張奧平指出:“抱團突然瓦解的前提是龍頭公司基本面發生轉變,這個突然轉變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如果它們的業績表現的是比較穩定的增長,即使是回調也不會出現瓦解,而長期表現可能將是震盪上行。所以,長期來看,這種資金端機構抱團的發展方向將在未來持續下去,伴隨着A股的機構化,優質龍頭公司將繼續得到機構資金關注。”
瑞銀證券A股策略分析師孟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機構抱團在短期內不太可能瓦解,但部分板塊龍頭企業估值會面臨一定盤整壓力。關於板塊和龍頭企業替代,比如説新能源板塊,如果未來出現更好的板塊能夠取代,屆時抱團自然瓦解。
“A股首次藍籌股泡沫已至,是風險偏好低位、宏觀流動性不急轉彎、微觀交易流動性超預期三維共振的結果。短期抱團難瓦解,但伴隨流動性拐點的出現,泡沫將消散。”國泰君安策略團隊認為,目前市場龍頭行情已脱離預期環節走向交易維度,且行情在“廣度”與“深度”均有表現,從好賽道龍頭轉向普通賽道龍頭。這並非基本面預期維度能夠左右,而是交易維度進一步強化的結果。
投資者炒股還是養基?
2021年,隨着註冊制改革不斷深化,A股上市企業繼續擴容,居民儲蓄資金等增量資金紛紛入市。備受關注的是,如何配置資產?隨着指數化投資加速,尤其是在基金“抱團追龍”情況下,普通投資者是選擇炒股還是養基?
“2021年A股將呈現寬幅震盪的結構性行情。”嚴凱文預測,“核心原因在於支撐和制約A股的核心因素將一直處於相互交織的狀態,緊信用下的降估值與全A盈利修復相互影響。”隨着流動性寬鬆階段逐步退出,個股估值降維度將是必然,核心上漲邏輯也將回歸盈利修復。從投資角度出發,嚴凱文認為,軍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光伏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隨着中國市場逐漸進入指數化,下一步是尋找各個指數中最大型股票。中國頭部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醫藥、酒類、食品、消費、工業等板塊。”交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近日表示,不要太糾結上證指數的點位,因為市場在不斷擴容,2021年中國市場的擴容量或是歷史上最高之一。推薦上證50、滬深300、恆生國際指數,以及它的估值相對低的股票,這些指數中的頭部公司帶來的回報一定大於指數。
在張奧平看來,機構的邏輯還是趨向於找到行業當中具有發展潛力的龍頭股,未來個股“一九分化”趨勢明顯。2021年經濟復甦下,業績有望好轉,政策方面也不會出現“急轉彎”變化,上半年重點還是在於新基建以及大消費行業,科技公司目前的業績可以支撐其資本價值,但是過高或者基本面出現問題的科技個股也會有所改變。
張奧平建議,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對於趨勢的判斷是最重要的。全面註冊制箭在弦上,整個資金端在逐步實現機構化。個人研究能力再強,也不能比擬專業機構團隊。因此建議將資金交給機構,通過買基金的方式參與投資。隨着市場變量的增多,很多投資者過去的投資經驗很難再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