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5日消息(記者劉柏煊)政府工作報告5日出爐。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廣記者第一時間採訪多位財税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財税“乾貨”進行盤點和解讀。
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 專項債券擬安排3.65萬億元
在備受關注的赤字率上,考慮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經濟逐步恢復,今年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的“3.6%以上”有所下調,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
如何看待今年設定的這一赤字率?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財政學系主任劉怡解讀:“今年的財政政策從支出規模和政策力度來看,都更加註重可持續性,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並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總體上保持了政府槓桿率的基本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認為,赤字率擬按3.2%左右安排,是統籌考慮了經濟復甦、財政收入恢復等多方面因素。“預計今年財政收入形勢和去年是不太一樣的。即使今年支出規模可能有所增長,但在今年收入形勢好轉的背景下,赤字率本身可以下調一些。赤字率在4%以內都屬於風險可控。”楊志勇説。
在專項債券方面,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優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擴大使用範圍。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恆解讀,綜合赤字率和專項債券規模來看,今年仍然處於一個較高水平,説明2021年的財政政策仍是積極的,也體現出政策不急轉彎。
羅志恆説:“2021年的赤字、新增專項債券仍有較大規模,僅較2020年分別下調1900億元和1000億元,比2019年仍有增加,赤字率為3.2%左右,説明仍保持了對經濟恢復必要的支持力度,體現政策不急轉彎,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財政資金重點投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今年財政資金重點投向哪裏?劉怡表示,民生領域的支出仍是“重中之重”,一系列民生“禮包”值得期待。
劉怡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確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的要求,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100億元,將繼續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發展現代物流體系,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等,通過財政資金使用的‘提質增效’,民生領域資金使用效率和政策效果將進一步加強,人民羣眾將越來越能感受到國家富強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羅志恆觀察,從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的信息來看,穩定經濟、擴大內需、科技創新、保民生、保基層財政運轉、化解風險、污染防治以及鄉村振興等幾個方面都被提及。概括來説就是,財政資金重點投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羅志恆説:“第一,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通過中央基建投資、地方政府債券投資重點投向補短板、強弱項的‘兩新一重’領域,同時,通過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保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激發消費潛力,構建內需體系。第二,科技創新和產業鏈升級是財政支出的重中之重;第三,防範風險守住安全發展底線。總體來看,財政規模和支出方向的調整,反映了財政在緊平衡時更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的財力保障,既發揮財政逆週期調節的總量調節功能,更發揮結構性改革的作用。”
財政支出既有“保”,也有“壓”。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中央本級支出繼續安排負增長,進一步大幅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
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常態化並擴大範圍
基層財力問題也受到市場和社會持續關注,資金直達是有效的“輸血”機制。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並擴大範圍,將2.8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機制、規模明顯大於去年,為市縣基層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時有力的財力支持。
在楊志勇看來,資金直達機制常態化並且擴大範圍,説明資金直達機制探索和試點的有益經驗正在被固定下來,體現了財税制度現代化的整體改革方向。
“原來中央對省一級的轉移支付、省一級對更基層政府的轉移支付等存在一定的時滯,資金直達機制將使得資金直達需要‘用錢’的單位或地方,財政資金的效率毫無疑問得到大大提升。”他説。
減税“禮包”聚焦:“15萬元”“2.5%”和“100%”
“減税”是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點亮”這一熱詞。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應用經濟系主任葛玉御梳理並解讀:“總體來看,政府工作報告發了三個減税‘禮包’,概括為三個數據:15萬元、2.5%和100%。一是將小規模納税人增值税起徵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起徵點為10萬元時92%的小規模納税人已經免徵增值税,這意味着免增值税的納税人進一步擴圍。二是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年應納税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税。以小微企業為例,現行優惠下企業所得税實際税率5%,再打5折,那就是2.5%。這兩個紅包一起領,一個月銷售額15萬元年銷售額180萬元的小規模納税人,沒有增值税,企業所得税只有2.5%。三是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100萬元的研發費用在税前可以扣除200萬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企業研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