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以來,港股市場拉出一個“深V”走勢。市場被恐懼的情緒“裹挾”而陷入低谷,許多市場人士紛紛表示,除了客觀因素,這還是一場情緒的“搏殺”。
3月7日,恆生指數(HSI.HI)跳空下跌847.66點,錄得二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3.87%),且此後一發不可收拾。3月14日、15日,恆生指數分別下跌4.97%、5.72%,最低觸達18235.48點,較年初以來最高點下探6815.11點,跌幅高達27.2%。
3月16日,轉機出現,恆生指數連續兩日出現反彈,分別收漲9.08%和7.04%,17日報收於21501.23點。然而,3月18日,港股再次進入調整。恆生指數盤中跌破2%,恆生科技指數(HSTECH.HI)盤中跌幅超過5%,嗶哩嗶哩-SW、明源雲、萬國數據-SW等多隻成分股盤中跌幅均超過10%。
當恐慌情緒稍稍緩解,科技股的底色被不斷撥開,下週的走勢又會如何?
科技股再入窘境
分行業來看,這一輪的大跌無論是中概股還是港股,科技板塊表現尤慘。
自2021年2月創新高之後,海外中概互聯與港股科技龍頭公司持續走低。
3月7日起的一週,恆生科技指數繼續隨大市大跌,一週下跌10.4%,跑輸恆生指數4.2個百分點。各細分領域均普遍下跌,僅有小米集團(01810.HK)、中芯國際(00981 HK)及部分通信板塊個股跑贏恆指。
從消息面上看,當週的多個信息都對市場帶來負面情緒。
3月8日,美國證監會(SEC)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將5家中國公司(百濟神州、 百盛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列入“臨時清單”(Provisional List)。該消息直接導致此後兩天所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股價下跌20%,MSCI中國下跌約4%,港股也隨之受挫。
而後的週末,有消息稱互聯網龍頭騰訊控股(00700.HK)及阿里巴巴(09988.HK)將在未來幾周內大裁員,恰逢業績期市場觀望情緒較重,投資者情緒繼續低迷。
數據顯示,3月11日至3月15日的三個交易日裏,萬得中概股指數下跌 17.1%,恆生科技指數跌勢尤其猛烈,下跌幅度高達21.7%。
在經歷了漫長的回撤之後,互聯網板塊迎來觸底反彈。2022年3月16日,恆生科技指數單日拉漲22.2%,代表中概互聯網公司的中國互聯網50指數收漲31.25%。3月17日,恆生科技指數繼續上漲7.76%,明源雲上漲42.82%,包括萬國數據-SW、百度集團-SW、嗶哩嗶哩-SW、京東集團-SW在內的14只成分股漲幅超過10%。
然而,經過連續兩天的反彈後,港股再次出現調整。恆生指數盤中跌幅超過2%,盤中失守21000點,最後報收於21412.4點,微跌0.41%;恆生科技指數盤中跌幅超過5%,午後拉伸,最終報收於4484.93點,下跌1.47%。
從恆生科技指數成份股來看,30只成分股中22只收跌。前幾日漲幅靠前的個股又進入了跌幅榜單,多隻個股盤中跌幅超過10%。截至收盤,嗶哩嗶哩-SW下跌8.78%、明源雲下跌8.1%、京東集團-SW下跌4.17%。
大幅震盪下,不少機構表示信心猶在。安信國際認為,此前恐慌的情緒有所修復,科技板塊整體估值較2021年初時仍有較大幅度的折扣,有業績支撐的龍頭公司,在市場情緒悲觀背景下估值受到打壓,但公司業績增長的邏輯並未變化。
中信證券也表示,二季度起港股市場將迎來估值修復,並預計地產信用風險對大金融板塊傳導擔憂會消除,外資對互聯網板塊信心會恢復,助力港股市場企穩回升。
中概股或迎歸潮
從去年開始,中概股跌勢已顯。一年的時間內,跌幅排前(有的跌幅甚至超過90%)的個股除了教育服務行業外,以互聯網軟件與服務為多。
目前,HFCAA已獲得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並生效,規定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要向SEC提交文件,證明公司不受外國政府擁有和掌握,並上交審計底稿,使其符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師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標準。如該公司連續3年未能符合標準,將允許SEC使其從交易所摘牌。市場人士預計,後續發佈年報的中國公司存在陸續被列入清單的可能性。
因此,除了更換一家符合PCAOB標準的會計所和等待中美監管層協商溝通外,私有化退市或迴歸香港二次上市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事實上,有不少互聯網平台公司已經在香港二次上市,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標準的公司也可以很快提出申請。近日,嗶哩嗶哩發佈公告稱,董事會已授權高層管理人員進行相關籌備工作,爭取自願轉換在香港聯交所主板雙重主要上市以及着手進行所需手續以完成主要上市轉換事項。在公司主要上市轉換事項後,將保持香港聯交所主板及納斯達克雙重上市的公司的身份,並且其Z類普通股及美國存托股將繼續在兩個證券交易所內買賣(視情況而定),且仍可以繼續互相轉換。
瑞銀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對於兩地上市的中概股,過去3個月機構持倉合計下滑2.6個百分點。但其香港上市股票的機構持倉提高0.9個百分點,表明部分投資者已經將中概股轉換為H股。港交所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數據也顯示兩地上市中概股的港股部分佔比從48%升至53%。
倘若,退市後的中概股紛紛進入港股市場,香港股市是否可以有效承接?
雖然港交所二次上市公司的“東移”(持倉量和成交量從美股轉向港股)已經取得顯著的進展,但信達證券認為中概股集體退市所帶來的流動性衝擊,以及中美金融脱鈎所帶來的對中國外開放進程的深遠影響依然難以評估。“我們預計港股和中概股市場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動盪之中。”
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對記者表示,從目前已在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交易數據來看,第二上市在港股市場的成交量和換手率均低於美股。為了吸引投資者,大部分赴港第二上市公司都會選擇折價在港上市;因此,大部分公司第二上市之後頭三個月的股價表現均較好,尤其是上市後一週內、一個月內和三個月內均大概率錄得正回報。
他認為,中概股如果扎堆迴歸港股市場,有可能對港股市場的流動性、交投和估值水平帶來一定壓力。但考慮到中概股迴歸將是逐步推進的過程、在港第二上市公司股票有望被納入港股通交易範圍、部分在美上市中概股投資者有可能轉為持有或交易其在港第二上市股份等因素,上述壓力有可能部分得以緩解。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