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誰來接手走下“神壇”的捷信消金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財經

曾經的“消金王”或將迎來新的股東!據瞭解,一家互金公司有望成為捷信消金新的“金主”。另有市場消息稱,捷信消金原股東捷信集團或將逐步減持,直至退出。從含着金湯匙出生,到“賣身”他人,走下“神壇”的捷信消金又該走向何方?

一則捷信消金或將迎來買方的消息再次將其推至聚光燈下。

6月20日,有媒體報道,一家上市互金公司有望完成捷信消金部分的股權收購。

有分析人士認為,捷信消費金融互聯網基因不強,風控也不具優勢,要在中國本土實現數字化轉型並非易事。捷信消費金融在此時引進一家中資、有流量、有技術優勢的金融科技公司股東,對於其線上化轉型將起到助力作用。

消息落地,業內對傳聞中的“上市互金公司”也頗為好奇,畢竟拿下捷信消金部分股權對於現今任意一家消金企業而言,都將是業務規模增長的分水嶺。不過,截至發稿,買家的背景尚未被官方公開。

自從捷信消金母公司創始人意外離世後,關於其“易主”的消息層出不窮。經營環境的改變、自身業務的調整、規模業績的下滑等因素交織,過去的幾年間裏,捷信消金短暫登頂行業後,便一路下行。

走下“神壇”的捷信消金,又將走向何方。

捷信消金“賣身”

“吸金王”捷信消金的部分股權迎來了新“金主”!

6月20日,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捷信消金的部分股權或將迎來接盤方,一家上市互金公司有望完成該部分股權受收購。

早在去年,捷信消金母公司捷信集團創始人彼得·凱爾納意外離世時,就有消息傳出,其創立的捷信集團將面臨着消費金融業務的重組。

到了今年年初,關於捷信消金尋求合作伙伴的消息在業內傳得沸沸揚揚。4月,捷信消金回應,捷信的確希望通過尋找實力雄厚的股權合作伙伴,進一步加強其在中國市場上的行業地位,以整合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並使運營更加本土化。

根據業內消息,“易主”消息傳出後,捷信與浙江某AMC、國內的互聯網大廠均有過談判,不過最終還是被一家互金公司拿下該部分股權。

若最終交易得以成行,將結束捷信消金一年來的“漂泊”歷程。

至於交易對家,一家能夠“吃下”老牌消金巨頭部分股權的互金公司也頗讓業界為之側目。畢竟,這對於後者來説有着命運轉折般的意義,不過這家公司名稱並未被披露。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傳聞中的這家互金公司需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資產規模大,同時現金流較充沛。

根據此前界面新聞的統計,2020年貸款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上市互金公司共有5家,分別是:陸金所、360數科、樂信、金融壹賬通和信也科技。

從上述五家互金公司的2021年盈利狀況來看,陸金所、360數科、樂信以及信也科技分別實現淨利潤167.09億億元、57.65億億元、23.34億元、24.95億億元,此外金融壹賬通淨虧損13.3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樂信多次謀求消金照。2019年,市場消息稱樂信正在申請消金牌照;此外,樂信也曾尋求入股哈銀消金、杭銀消金等,不過並未獲准。

老牌消金巨頭“隕落”

這家現如今“賣身”的消金公司看起來稍顯沒落,而在此前其作為業界知名的“吸金王”聲名赫赫。

資料顯示,捷信消金成立於2010年。從其出身來看,可謂是含着金湯匙出生。據悉,其是經銀監會批准設立的首批四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資公司。

稀缺牌照,再加上有外資“撐腰”,使得其誕生之日起就備受市場關注。

而其背靠捷信集團,讓其在一眾消金公司中一騎絕塵。

從發展歷程看,捷信消金在2012年至2015年選擇穩步向前,無論是規模還是盈利狀態,並未有大的突破。數據顯示,2015年年末捷信金融總資產156.35億元,淨利潤為0.33億元。

2016年,消金行業迎來政策契機。據悉,當年行和銀監會聯合發佈的《關於加大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創新金融支持和服務方式,促進大力發展消費金融,更好地滿足新消費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

在此背景下,捷信消金火力全開,迎來了其黃金時代。數據顯示,這一年捷信消金實現營收68.26億元,同期應對的淨利潤為9.3億元,在一眾消金公司中遙遙領先。

此後的兩年間,捷信消金依舊是狂飆突進。2017年至2018年,捷信消金的營收分別為132億元、18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0.22億元、13.9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其還在2018年超越了背靠中國銀行的中銀消金成為當之無愧的“消金王”。

在上述階段中,資產規模也在膨脹。2016年至2018年,捷信消金的資產規模分別為469.7億元、878.8億元、990.75億元。

事實上,過去捷信一直佔據行業龍頭與其模式密不可分。

此前消金行業屬於一片藍海,人海戰術亦是契合當時的行業發展狀態。而捷信消金也成功利用鋪設線下網點,將業務觸角伸至三四線城市。

有媒體報道,截至2016年末,捷信消費金融服務網絡覆蓋超過312個城市,擁有6萬餘名員工,運營了超過14萬個POS貸服務網點;2017年,捷信消金線下渠道規模發展至頂點,在全國範圍內擁有約8萬員工,設有近24萬個POS點。

不過,轉折也2019年悄然而至,當年疫情肆虐下,注重線下模式的捷信消金受到重創。

2019年,其營收為170.38億,淨利潤為11.40億元,雙雙出現負增長,同時資產規模增至1045億元。雖然在資產規模在消金行業中獨佔鰲頭,然而從業績來看已居於“後來者”招聯消金之下。同時,後者與支付寶的合作一度成為行業標杆。

轉型迫在眉睫!

然而此前過度重資產鋪設線下,卻在後來成為其轉型的阻力。據《中國企業家雜誌》報道,捷信對基層銷售人員提出了強制性的業務考核——“每人每月的業績考核,要求數量上必須達到15單或業績金額上必須達到20萬到30萬元,二選一”。數據顯示,2019年6月30日到9月30日,捷信員工就由4.5萬人降至4.3萬人。

同時,轉型線上也並不順利。據悉,捷信消費金融推出了首款循環額度貸款產品“捷信惠購”,佈局新一代智能客服中心,而對於這款產品黑貓投訴上有眾多用户稱亂扣利息。

此外,高層人事動盪也讓這家公司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自2020年捷信消金還出現高管頻頻離職的現象。董事長、首席風險官以及總經理等重要職位均發生過變動。

一系列變動下,消金一哥已然掉隊。數據顯示,2020年,其營分別為112.32億元,同比下降35.2%;淨利潤1.36億元,同比下降88.1%,資產規模縮水至652.07億元。由2019年淨利潤位列第二到跌出前五名。與此同時,招聯消金無論是規模還是業績,都是當之無愧的一哥。

2021年,業績依舊沒有好轉。根據PPF集團最新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捷信消費金融本期營收7.25億歐元,淨利潤4.62歐元,去年同期則為10.8億歐元,同比下降近六成。

捷信集團為何“斷腕”

被捷信集團拋棄的捷信消金此前是其“功臣”之一。

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一季度末期間,捷信集團在中國市場的在貸餘額分別達到56.43億歐元、106.85億歐元、124.46億歐元、133.53億歐元,佔其在貸業務餘額的佔比分別是52.7%、63.3%、63.6%、63.9%。

正如上文所述,近幾年捷信消金開始走下坡路,也逐漸失去其作用。這或是捷信消金被“拋棄”的因素之一。

而從捷信集團自身來看,業績不佳。根據其業績來看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捷信集團淨利潤分別為-5.84億歐元、-1.78億歐元。捷信集團將業績虧損的原因歸咎於中國、印度市場受到了疫情的影響。由此來看捷信集團該次或是為回籠資金。

業績失速的同時,捷信集團各個地區的消費金融板塊正在調整。

具體來看,2021年10月,捷信集團母公司PPF集團就已經為其信貸公司Home CreditBank在俄羅斯尋找買方。

同年11月份,PPF集團完成了一項12億美元的交易。據悉,該次是MONETA銀行將以 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AirBank以及PPF集團旗下消費金融業務和 P2P 公司 Benxy。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捷信集團在2019年赴港上市受挫或是出售股權的另一原因。

2019年7月份,捷信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其中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以及匯豐為其保薦人。

同年11月份,捷信集團突然宣佈撤銷了上市計劃。有意思的是,根據第一財經,捷信集團的上市進程一直較為順利,並且已經通過港交所的聆訊。

距離上市僅臨門一腳,卻選擇放棄。捷信方面給出的回應是,在此階段上市並不符合捷信集團的最佳利益,所以決定不再推進上市進程。不過,當時市場上更多的觀點是,捷信取消IPO的原因更大程度上還是跟公司飽受的“高利貸”質疑有關。

2019年,消金行業遭遇監管重錘。首先是銀保監會召開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持續治理金融市場亂象。

此後各個地方也發佈了相關政策。比如,在當年9月份浙江發佈了《中國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辦公室關於規範個人消費信貸有關問題的通知》,內容顯示不僅嚴禁資金違規挪用進入包括樓市、股市金市等交易市場,購買理財、信託以及民間借貸、P2P網絡借貸以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還要求銀行建立灰名單制度。

實際上,捷信集團也在招股書中表示,“我們或無法遵守中國規管消費金融行業持續演變且嚴格的合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