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仿效中國發展經濟?拜登基礎設施大計劃,竟與中國關係密切!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財經

據《環球時報》4月7日報道,美國總統喬拜登希望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2.3萬億美元,這一舉措顯然是受到了“競爭對手”中國方面的刺激。但隨着美國開始大規模建設時,美國人可能會立馬感受到與中國 "政治脱鈎 "的痛苦。

中國有句諺語説得好:“錢能解決的任何問題都不是問題。”不幸的是,不知道拜登是否知道,現在不是美國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好時機。

拜登政府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缺乏建築工人。雅虎新聞去年的一段視頻顯示,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美國建築業損失了150萬個工作崗位。到2020年中期,當該行業開始復甦時,仍然出現35萬名工人的短缺現象。關鍵還在於美國極度缺乏熟練工人,原因之一是願意做這份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建築行業的平均年薪僅為34,810美元,對於美國就業的大環境來説可以説是毫無吸引力。

這段視頻還指出了更多建築行業的問題,如缺乏建築材料。許多初級和輔助材料已經不在美國生產,或僅以較高的價格少量生產。如果拜登總統想在這個問題上從其“對手”中國學習一些經驗,首先是大型國家基礎設施項目的推進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決策、執行、協調和溝通,以及企業的調配能力。

2017年在美國進行的一項關於基礎設施項目延遲的調查顯示,主要存在四個問題。首先是溝通過程。其次是決策過程。接着是設計過程,包括設計錯誤,最後是操作人員的效率,包括缺乏熟練的工人。這四個方面的原因都與政府及其治理體制有關。

此外,基礎設施項目也需要大量的鋼鐵。根據美國媒體官方數據顯示,美國大約30%的鋼鐵需要從國外進口。美國商務部希望將鋼鐵自給率從70%提高至80%,基於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進口鋼鐵和鋁徵收關税,導致建築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因此,這一目標在短期內並不容易實現。

這反映出一個令美國不安的問題:隨着開始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美國正處於去工業化進程中。在中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發生在工業化進程的中間階段。我國之所以能夠加快基礎設施的進程,便是因為這兩個因素相輔相成。美國現在希望擴大基礎設施,而許多相關工廠已經搬遷或關閉。

還有更能説明問題的統計數據:目前,美國金融機構的資金只有15%左右用於實體經濟和企業投資。如果不投資相關的製造業,拜登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計劃即使有鉅額投資也不會看到預期的結果。當然,還有一個選擇。也許更多的“中國製造”進口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但拜登政府是否願意這樣做,這是不得而知的。

在美國完成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基礎設施升級之後,美國家庭可能需要升級相關電器,這些電器與中國製造的產品密不可分,即使它們不是美國本土品牌。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現在的拜登,振興美國製造業的口號一再出現,但結果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