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經樂道|解碼“年輕”的碳交易市場:個人投資者不足2萬人 流動性和定價功能有待改善

封面新聞記者 劉旭強 朱寧

據中新社消息,2月23日,中國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順利收官,將逐步擴大市場交易品種和行業覆蓋範圍,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週期管理。

同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峯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對外公佈,力求在2025年前實施區域綠色市場共建行動,統籌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類市場。

不難發現,我國碳交易市場重要性愈發突出。碳交易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市場?它是否也像股市一般熱鬧和“兇險”?本期《經經“樂”道》,深交所優秀講師洪樂與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董事長何錦峯一同揭秘。

經經樂道|解碼“年輕”的碳交易市場:個人投資者不足2萬人 流動性和定價功能有待改善
左:深交所優秀講師洪樂 右: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董事長何錦峯

“年輕”的國內碳交易市場:

以燃煤火電企業為主要交易方 個人投資者不足2萬人

所謂碳交易市場,即用包括碳排放權為基礎的環境權益為資產,為企業的節能減排降碳環保提供專項融資。碳交易市場的設立,有望改變企業被動減排的情況。

“過去,節能減排對企業就是個行政任務,現在有了市場後,企業的減排成果能轉化成碳資產在市場上交易。意味着企業可以通過減排的技術改造實現收益。”何錦峯解釋。

以碳配額為主要商品進行交易,參與主體包括控排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何錦峯透露,目前市場內活躍的主要是控排企業,“全國碳交易市場首批准入的行業為燃煤發電行業,並且只准許年度碳排放量2.6萬噸以上的企業進入。”

距正式開市交易才過去一年多,橫向對比交易所的“年齡”才看,碳市場無疑還很年輕,自然有不少亟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説流動性問題,當前全國碳市場內,相較於企業,機構及個人投資者參與較少。“個人投資者不到2萬人,分配到每個交易所人數就更少了,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機構投資者不願意進場。當下可以類比上世紀90年代國內的證券市場,企業和個人對市場的認知不足,個人不熟悉這個新興的投資渠道,企業也大多秉持着被動減排的態度在參與。”何錦峯説。

當然,這也與政策導向有關。何錦峯告知,當前我國碳交易市場仍作為促進企業節能減排的工具市場,刻意控制了其金融屬性。從風險管理上,當前政策並不鼓勵大量個人投資者參與到這個市場裏來。一方面,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政策不成熟的問題客觀存在。另一方面,碳市場專業性強,個人投資者做好知識儲備前不建議貿然入場。正因如此,當前市場的炒作風險很小。

市場驅動機制及定價能力有待改善和提高

任何新興的交易市場,提高其流動性都是重要工作。如前文所述,碳交易市場也面臨着該任務。何錦峯表示,任務執行主要有兩大難題。

首先是履約機制驅動導致的交易潮汐現場。履約機制是我國碳交易機制的關鍵環節,且採用的是集中履約模式。每到年中、年末,控排企業才開始集中清算,而一年內其他大量時間均處在非履約期。因此交易多集中在履約期附近,碳市場出現明顯的履約驅動現象和碳交易潮汐現象。

好在近年來隨着市場發展,履約驅動現象有所緩解,交易集中度有所降低。“當前我國碳市場完成了第一個履約期,控排企業發現履約期市場供應量小,交易難以完成,意識到了交易時機的重要性,提高了碳排放管理的自主性。”何錦峯説。

另一方面,當前碳市場價格發現能力有待加強。由於控排企業以履約為主要目的參與碳市場,出現了以履約期碳成交量起伏較大,非履約期碳成交量均偏小的潮汐現象。市場調節作用較弱,無法形成真正的市場價格,控排企業也就無法瞭解碳配額的真正價值,導致交易意願不強。

何錦峯表示,要解決這一問題,核心還是釋放需求,提高碳價,自然市場流動性就提高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2 字。

轉載請註明: 經經樂道|解碼“年輕”的碳交易市場:個人投資者不足2萬人 流動性和定價功能有待改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