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成交量卻依然維持在萬億以上,今天達到 1.4萬億。
算一下,自7月至今,兩市日成交額突破萬億已成常態。
據Wind數據顯示,7月以來的49個交易日中,共有48個交易日成交額在萬億元以上。這種情況在A股歷史上可以説是第一次。
如此大規模的成交量,有人猜測與量化交易有關。
再加上,某券商表示,目前巨量交易資金,主要來自三個渠道:
1、受結構牛吸引進來的,包括北上資金(外資),約佔20%;2、場內機構資金調倉,約佔30%;3、量化交易,約佔50%。
這樣的言論更是讓量化交易站在了風口浪尖。
那麼這量化交易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並不神秘,就是最普通的指數基金,公開了量化策略的基金。
量化交易就是用各種指標編輯一個算法模型,只要到達設定的條件就會自動買賣股票。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高頻交易,像一些上百億的量化交易產品,年換手率能達到七八十倍。
從業績來看,國外最有代表的量化交易公司是貝萊德,年收益率基本在10%左右。
而目前我們國內量化基金的總規模也已經突破一萬億,甚至有幾隻在今年的收益已經超過30%。
量化交易有沒有風險呢?
不僅有,而且一旦發生那就是“海嘯式”爆發。
因為量化基金的基本形式是程序盤,而且這些資金最注重的是資金安全,所以一般會機械地設置一條自動平倉線。
那麼這就意味着,如果突發利空事件,採用了這種平倉止損策略的資金,會同時觸發止損指定,並且自動執行。
然後就是惡性循環,下跌又觸發了下一條止損線,下一條止損線的觸發又導致更多的止損......
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來腦補一下這個畫面~
總的來説,高頻量化對市場來説是雙刃劍,好處是能夠活躍成交量,給市場提供了流動性,但壞處是容易造成市場波動,容易發生金融風險。
也正因為量化交易這一點,這幾年成為了全球的重點監管對象。
那麼再説回到我們個人,量化交易,本質上屬於利用信息差和技術優勢不斷做短線,我們不想“被收割”的話,那就儘量避免在量化擅長的領域去跟它比賽。
比如量化就擅長來回做T。所以我們拼交易速度、拼統計規律,肯定拼不過機器。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採取長期持有策略,再厲害的量化也就傷不到我們。
再比如,選股優勢。因為選股本身不單單是數據的分析,還包括對政策、行業、公司本身等的分析、理解和認知。
所以,做投資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主場,認清自己的優勢,才能在戰場上“保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