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閘限電成為熱門詞彙,東北、浙江等多地限電的措施,引發熱議。
拉閘限電原因幾何?我國當前的煤炭供應情況怎樣?此次拉閘限電以及延展至全國的能耗雙控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挑戰?以及關於這波能耗雙控的調整何時休?都是當前我們最為關心的話題。
煤炭供需錯配,“未來煤炭供給將持續承壓”
此輪“限電潮”背後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電力供應較為緊張;二是受“能耗雙控”形勢和目標的影響。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今年7月以來,我國煤炭呈現出供需錯配現狀。從供給角度來看,煤炭市場供給呈現出進口“量減價增”的狀況。據瞭解,澳大利亞和蒙古是中國的兩個重要煤炭進口國,前者今年和中國外貿往來有所減少,後者因疫情反覆關口暫時封閉管控,這導致國內煤炭進口數量遠低於往年同期,進口價格也快速上漲,直接影響到部分地區煤炭供給。
從需求端出發,煤炭需求保持旺盛,港口庫存持續下行,需求端改善較為明顯。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每年 7、8 月是用電的季節性高峯,今年汛期水電發電情況不及去年、又恰遇蒙煤進口受阻,沿海八省電廠煤炭庫存快速下降,可用天數降至僅餘10 天,庫存水平非常危險。因電價無法覆蓋煤炭成本,部分電廠因虧損停產。雖然 9 月已過用電高峯,但電廠要提前為冬季補庫存,導致煤炭需求居高不下,煤價節節攀升。
數據顯示,煤炭產能利用率目前已達到73.1%的近五年最高點;而煤炭庫存不斷走低,目前庫存同比已來到了近五年的最低點-42.6%。
“目前我國正處於煤炭產能週期下行的過程中,未來煤炭供給將持續承壓。”國泰君安研報顯示,從歷史數據來看,煤炭的產能週期大概在4~6年,目前這一輪產能週期開始於2017年,按照以往的規律,2020年應當是產能週期的拐點,但是由於疫情的衝擊,本輪產能週期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在2020年煤炭產能一直處於低位震盪,2021年初呈現真正的拐點,目前煤炭產能已經處於下行的趨勢中,產能週期下行的背景下,煤炭供給將持續承壓。
“高耗電+高碳排”,鋼鐵、電解鋁、水泥、化工化纖四大行業領跌
電力供應緊張,除了受源頭煤炭資源的影響外,能耗雙控的政策也備受市場關注。
2015 年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能耗雙控”概念首次被提及,也在十三五正式納入區域監督考核體制。“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並由國家發改委定期披露各省份完成情況。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在《“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20%;依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推動石化、化工、焦化、水泥、有色、電鍍、印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一行一策”制定清潔生產改造提升計劃。
隨後兩個月中,發改委分別在8月17日、9月16日,印發《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晴雨表》、《完善能源消費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針對2030年和2035年分別提出了總體目標要求。
同期,生態環境辦公廳也發佈了今年的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要求落實減污降碳總要求,各城市應完成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控制目標。
“在發改委發佈能耗雙控相關文件後,各省市紛紛出台相關限產限電措施以確保完成能耗雙控目標。”中金公司研報顯示,各地市政府本輪限產限電措施主要針對“雙高”行業,即高污染高耗能企業。
從具體行業來看,受到“雙限”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包括但不限於鋼鐵、電解鋁、水泥、化工化纖四大行業,這些行業的主要特徵是高耗電+高碳排,採取的措施包括直接停產、削減產能(20%-90%不等)、錯峯生產、分時段限電、削減用電優惠等。
從資本市場的反映來看,貝殼財經記者發現,9月27日,資本市場賺錢效應不佳,受能耗雙控政策影響較大的四大行業領跌。其中,水泥製造下跌6.56%、鋼鐵下跌5.76%、化工原料跌逾5%、磷化工跌逾8%等等。
而備受關注的電力行業今日在資本市場的波動較為明顯。截至收盤,電力行業整體跌幅收窄至1.74%,此前一度跌逾4%。從電力行業84只個股來看,漲跌互現。24只個股收盤上漲,新風光、恆盛能源、閩東電力、明星電力、樂山電力、廣州發展等6只個股漲停。
55只個股收盤下跌,其中國電電力、嘉澤新能、京運通等數十隻個股跌停,值得注意的是,在跌停的個股中,國電電力、嘉澤新能、協鑫能科、川能動力、三峽水利等多隻個股在早盤漲停,振幅較大。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能耗雙控,短期看製造業繼續承壓,高耗能生產企業將受到較大影響,可能造成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等大宗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持續處於高位,影響製造業盈利水平;
中長期看將加速產業升級,目前產業結構偏重、製造業產業層次整體偏低、產品處於價值鏈中低端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難點之一。能耗雙控政策將倒逼各地政府嚴格控制增量、調整優化存量,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預計我國將進一步加快電力市場化的步伐,打開電價上浮的閘門”
從實施的省份來看,此次限產限電涉及面較廣,除去發改委文件中一級預警的九個省份,處於二級預警的許多省份,如浙江、江西、貴州,也開始採取限產措施以保證完成今年“雙控”目標。
“本輪限產時間持續也超過預期。”中金公司分析,大部分地區與行業停產限產會持續至國慶節後,而部分省份地區則時間更長,如寧夏直接宣佈高耗能企業停產一個月,陝西榆林、雲南針對電解鋁、水泥、化工產品等行業的限產則直接延續至年底,預計會對產能造成較大削減。
從長期來看,國泰君安研報表示,電力供應除了冷冬之外,未來五年供需可能都處於相對緊平衡之中。“在電源結構轉換的過程中,我國電力供應增速將持續低於電力需求增速,節奏方面目前還未到缺電最嚴重的年份,按照目前可再生能源裝機進程,可能2024年之後才會逐漸緩解。”
中信證券研報則顯示,今年很多地方的限產限電政策是在工業較為異常高增長的背景下發生的。等到經濟迴歸常態後,企業和居民對於能源的需求將自然回落,可能無須政府行政性限產限電,只依靠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完成能耗雙控目標。“從短期來看,我們認為9月中下旬是三季度末的考核試點,可能是限產限電政策的一個小高潮,不排除10月後出現邊際放鬆。”
“目前,國家發改委主要按照季度考核地方政府的能耗雙控成果,之前分別發佈了2021年一季度晴雨表和2021年二季度晴雨表。9月中旬以來,各地限產限電政策出現較為明顯的增加,這可能和季末的考核時點存在一定關係。”中信證券表示,10月將進入新的一個季度,地方政府或將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可以調節工業生產。行政性限產限電措施有可能會邊際減少。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因為政府限制而停產的公司給出的指引都是停產至9月30日,這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側面印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力供應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後續如何走?市場仍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華泰證券表示,解決缺電問題可以從三個方向入手。一是煤炭增供角度,我國煤炭進口的兩個重要國家澳大利亞和蒙古疫情依然反覆,進口較難,而國內生產的安全產能早已是滿載狀態;
二是電力替代角度,秋冬季是枯水期難以指望水電,雖然國家大力發展光伏風電,但短期內還非常有限,且存在供電不穩定與輸電問題,我國三四季度的火電平均佔比高達73%,短期電力替代從何下手仍是難題;
三是提高電價。國泰君安則認為,近幾年電價下行的背景下,我國居民用電增速中樞逐漸提升,發改委在6月份提到,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居民電價偏低,工商業電價偏高,因此居民電價將是下一階段調控的重點對象;
同時,目前我國市場電力佔比僅40%左右,隨着碳交易市場的實施,可以預期我國將進一步加快電力市場化的步伐,同時預計在2022或2023年之前。打開電價上浮的閘門,促進碳價信號通過電力部門完全釋放至下游高耗能企業,從而提升我國碳市場的運行效率。
“上調基準電價仍存可能,但可能性有限。”國泰君安認為,若考慮未來五年電價逐漸緩步上行成為常態,那麼在基準電價+浮動比例定價機制下,必然會迎來基準電價的調整。不過,長期來看,建立一套新的市場電價定價體系,使得基準電價調整的影響侷限在火電領域,可能才會徹底打開基準電價上浮的窗口。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