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洲並不遙遠

  9月14日,《中歐地理標誌保護與合作協定》迎來簽署一週年。

  《協定》簽署並正式生效以來,中歐第一批各100個地理標誌產品已經在對方市場獲得了保護。中國的安吉白茶、盤錦大米和安丘大姜等名特優產品在歐洲更加深入人心,得到認證保障的愛爾蘭威士忌、慕尼黑啤酒和意大利燻火腿也讓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多機會領略歐洲正宗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地理標誌是在具有特定地理來源並因該來源而擁有某些品質或聲譽的產品上使用的標誌。作為中國對外商籤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同類協定,《協定》不僅彰顯了我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更體現出中國人民對歐洲文明和傳統的尊重和喜愛。

  在過去的一年裏,雙方農產品貿易在疫情之下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貿易額預計將超過300億美元,同比增速16%以上,《協定》的簽署和落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農產品貿易額大幅攀升的背後,正是中歐經貿關係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歐盟統計局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盟向中國出口商品1126億歐元,同比增長20.2%;從中國進口商品2101億歐元,同比增長15.5%。中國繼續保持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

  中歐經貿合作前景如何,企業是最有發言權的。事實上,歐洲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繼續青睞有加。中國歐盟商會《2021年商業信心調查》報告指出,得益於中國市場在疫情受控之後迅速復甦,企業也順利實現了復工復產,42%的受訪歐洲企業仍然在2020年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增長。目前,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歐盟製造企業正在將供應鏈遷入中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許多歐盟跨國企業全球業務的重要支柱。

  歐洲民眾對中國的認識也在發生積極變化。不久前,美德兩家著名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和“貝塔斯曼基金會”發佈的聯合民調報告顯示,在9個歐洲國家中,近20%的民眾認為中國最具全球影響力,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分別有37%、36%和35%的民眾正面評價中國。面對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格局,法國學者大衞·巴維雷斯在其著作《中國與歐洲:偉大的轉折點》中直言,歐洲和中國從未如此需要彼此。只要加強對話溝通,歐中之間完全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中歐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雙方務實合作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儘管在一些具體事件上有過分歧,但中歐雙方務實合作的大局並未受到根本衝擊。這一點,歐洲各界的有識之士看得很清楚。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與中國經濟脱鈎完全不符合我們意願,也與我們自身利益相悖。歐中應發展強有力、真誠的關係,這符合雙方利益。歐方願同中方加強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合作。”

  《協定》為中歐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更多選項。希望歐洲牢牢把握住互利共贏的主基調,積極擁抱雙邊合作的新機遇,為中歐人民增添福祉,也為陰霾籠罩下的世界增添更多亮色。(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蔡 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與歐洲並不遙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