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上半年經濟將較快修復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明明
防疫政策正在向科學精準的方向調整,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可能逐漸減弱,消費有望恢復。同時,房地產寬信用的演繹將改善竣工鏈條,房地產對經濟的負向拖累有望收窄。考慮到長週期問題的約束,未來的經濟增長引擎可能由房地產轉向高端製造業。我們預計2023年我國有望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速,上半年將是經濟環比修復最快的階段。
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標,要求年均增速達到4.7%~4.8%。由於2022年經濟受到內外因素的衝擊而低於長期目標,因此2023年穩增長政策大概率不會缺位。政策着力點可能在於通過財政擴張應對需求不足,財政赤字率可能提升至3%以上,新增專項債額度或在4萬億元以上。貨幣政策在2023年面對的內外部約束逐漸減退,經濟修復階段預計維持偏松基調。考慮到繳準需求和流動性投放,預計2023年降準空間在0.5個百分點左右,三季度或出現MLF降息窗口期,幅度為10BPs左右。
2022年美聯儲快速加息的影響將在2023年集中顯現。PMI等先行指標表明美國可能陷入衰退,但本輪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情況優於2008年,我們預計衰退的深度有限,且經濟衰退和通脹回落將驅動美聯儲於2023年一季度結束加息。
由於上半年經濟可能較快修復,盈利預期的改善疊加海外流動性變化將驅動貼現率下行,A股和港股或出現明顯恢復。上半年長端利率可能出現上行壓力,下半年內外經濟共振疊加寬鬆窗口打開,債券可能存在交易性機會。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下行尾聲復甦前夕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劉鋒
展望今年經濟形勢,我們認為疫情確診病例或將在年初達到峯值。面對可能的疫情達峯所帶來的經濟短期擾動,政策層面還需制定科學的激勵政策以助力信心的延續修復。而伴隨各地對防疫政策的逐步調整,以及對出行政策的持續放鬆,年內內需的復甦值得期待。在居民消費場景恢復下,前期受疫情抑制較為嚴重的交通、餐飲、旅遊、酒店服務等行業,將陸續修復以帶動社會消費增速回升。
外需方面,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預期進一步提升,過去幾年出口持續高增的趨勢已逐步回落。但相對來説,我國主要出口國中美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下行壓力較弱,海外基本需求仍具有一定支撐。我們認為今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或將逐步恢復至疫情前正常水平,短期不會大規模回落。
政策方面,基於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2035年遠景目標的要求,要在2035年實現我國人均生產總值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未來我國年均GDP增速應在5%左右。為此,今年財政和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寬鬆環境,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鬆將伴隨經濟的修復逐步釋放。中央財政赤字率或高於去年水平,與此同時,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準財政政策”仍將繼續加碼發力,支持地方基建投資。
我們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下行尾聲,復甦前夕”的拐點附近,預計在今年內需修復及貨幣政策持續寬鬆的雙重作用下,原材料及大宗商品價格將有所抬升,而權益資產價格在週期拐點附近,投資價值相對凸顯。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氣可鼓而不可泄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管濤
防疫措施優化、存量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以及去年的低基數效應,利好今年我國經濟總體回升。為在今年實現更多補償式的增長,我們需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首先,對困難和挑戰要有充分的估計。即便前年底預見到了國內“三重壓力”、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但去年初以來突發的一系列因素仍帶來了超預期衝擊,使得經濟運行全年承壓。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明確表示,最壞的時刻尚未到來,今年或將是衰退的一年。因此,我們唯有端正“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才有可能扭住“三穩”工作重心不漂移。
其次,要確保宏觀政策支持不退坡。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要求,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特別是在保持M2和社資增速同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的背後,沒有再提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最後,要維護市場友好型政策環境。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關鍵的一條是,政策上要保持平穩。加強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既要慎重出台緊縮性的新政策,也要對實施中的老政策適時評估,適度調整實施力度和節奏。“氣可鼓而不可泄”,要通過創造性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貫徹落實,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重振市場信心。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擴內需帶動經濟走出谷底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郭磊
2023年會有一輪相對系統性的擴內需穩增長。一是2035年增長目標實際上藴含了中期增長底線;二是從非税收入、廣義財政收入等指標看,地方財政平衡需要打開增長條件;三是今年出口可能會負增長,而歷史上出口負增長的時段,均有幅度較大的擴內需。
如何擴內需?預計投資端會穩地產、託基建、拉制造業,以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實現GDP所要求的增速。
地產投資有望從深度負增長重新回到零增長附近。中國90後比80後少17%,目前的地產銷售下行量級已大於這一幅度,基本反映了從80後至90後的代際需求切換。
基建投資的政策合意增速已經抬升。預計2023年基建融資端的主要抓手將是政策性金融。
製造業投資取決於需求、庫存、政策三要素。預計2023年外需動能放緩,庫存前低後高,主要帶動因素是政策紅利。
打開消費是擴內需的另一路徑。隨着防疫政策的實質性優化,預計消費環比增速將顯著好轉。
我們預計,2023年實際GDP同比增長5.6%,兩年複合增長4.5%左右,經濟將初步走出谷底。資產定價對於前期經濟下行壓力的反映已較為充分,從Wind全A三年複合增長率來看,截至去年12月23日只有3.2%,低於同期名義GDP複合增速。目前,權益資產處於勝率線索尚不足夠清晰,但賠率已經比較有利、價值相對凸顯的位置。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荀玉根:向上修復大勢所趨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荀玉根
隨着防疫政策的優化,人口流動正常化以及居民收入修復將釋放此前被壓制的消費需求。不過,消費復甦並非一蹴而就,根據海外國家的經驗,從疫情政策優化到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大概需要3~4個月的時間。尤其在政策優化初期,隨着確診數量的快速上升,消費或仍將面臨一段時間的“陣痛”。此外,在消費復甦過程中仍需關注“再通脹”,未來服務類消費需求回暖可能會推動通脹壓力上升。
今年,我國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仍將面臨一定的挑戰。首先,前幾年表現亮眼的出口在2023年或將進一步承受下行壓力。一方面,海外主要經濟體仍受高通脹和持續加息的影響,我國外需或不斷收縮;另一方面,隨着海外國家供給的持續修復,我國出口份額進一步提升有一定難度。其次,在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房地產行業,短期內或也難有明顯改善。房地產需求尚未見起色,目前出台的房地產需求端政策並非強刺激,是否能釋放出有效需求還待觀察;供給端政策則主要針對保障房地產優質供給,其他類型的供給在未來或仍將面臨出清壓力。
因此,在外需偏弱、地產逐步出清的背景下,經濟仍面臨穩增長壓力,需要宏觀政策進一步發力。2023年財政預算赤字率與專項債額度或較2022年有所提高,基建投資對經濟的支撐力度將進一步加強。同時,結構性貨幣政策仍將在寬信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總體而言,儘管今年經濟仍將面臨多重挑戰,但並不改變向上修復的大趨勢,政策將繼續發力支持經濟,2023年我國GDP實際同比增速有望達到5%。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宏觀槓桿率大概率會抬升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伍戈
當前,我國正處在防控優化和疫情抬升交織的特殊時期,內生經濟動能承壓。儘管製造業等實體部門是金融政策支持的重點,但在地產羸弱、出口下行的需求收縮背景下,潛在的違約風險掣肘信用擴張。
我們預計,今年財政發力有望前置,上半年國內宏觀槓桿率大概率會抬升,社融或將在波動中上行。但基於疫情及其管控優化的進程,上半年製造業等實體投資趨緩態勢仍將延續,下半年或有所企穩。
參考亞洲經濟體經驗,優化防疫後第一波疫情見頂,居民出行等消費場景有望明顯打開,這將是經濟邁向實質性修復的第一步。我國疫情或將在春節前後達峯,此後消費場景逐步打開,二季度消費有望開啓修復進程。刺激政策或有幫助,可選消費的修復彈性可能更明顯,但温和的經濟基本面,加之大疫三年居民資產負債表受損,消費恢復至疫前水平仍是緩慢過程。
被壓制的消費需求得以釋放,將是短期物價上升的驅動力量。從防疫優化初期的交通、餐飲,到後期的文體、娛樂、教育,各國服務類價格呈現規律性修復特徵。
相較海外主要經濟體,疫情期間我國的應對政策以“保市場主體”為主,並沒有採取大量的針對居民家庭的補貼政策。儘管在此過程中,我國廣義貨幣M2增速也高於名義GDP,但歷史來看幅度並不大,這對未來通脹的滯後拉動作用可能有限。
展望未來,隨着疫情峯值消退,今年二季度開始核心通脹或顯著回升,但CPI中樞雖高於去年仍難破“3”。而基準利率未必有明顯反應,但市場利率可能順應名義GDP上移。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大類資產配置“內外有別”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邵宇
展望2023年,國際方面,通脹壓力、加息週期、地緣政治衝突和疫情反覆等因素仍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IMF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2.7%,並預計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國家將陷入經濟衰退。國內方面,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和寬信用穩增長政策將助力經濟基本面持續恢復向好,未來新一輪的配套政策也將影響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走向。
2023年是二十大召開後的第一年,政策的不斷落地不僅會推動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對老經濟動能帶來強有力的支撐。
在2023年市場主線可能是經濟“內強外弱”、政策“內鬆外緊”的背景下,大類資產配置應遵循“內外有別”。具體來説:
國內股市方面,A股環境將有明顯改善,疊加自身估值低位,具備較高安全邊際;港股將迎來“美元指數弱+人民幣強”的最有利宏觀組合,估值重心下移的負反饋鏈條有望被打破,配置價值凸顯。國內債市方面,在經濟復甦確定性較高且股債估值差異較大的環境下,預計上半年長端利率仍會小幅上行。
海外股市方面,預期美國將在一二季度温和衰退,美股價格承壓。從歷史經驗來看,美股下跌的低點絕大多數時間都出現在“末次加息之後、首次降息之前”。海外債市方面,美聯儲在議息會議上的表態等因素短期內可能成為美債利率上行的助推器,隨着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條件逐漸成熟,美債可能會迎來中長期的做多良機。
商品市場方面,預計美國在2023年將面臨“通脹依舊高企、衰退風險加大、美元指數衝頂”的複雜宏觀環境,黃金配置價值將顯現;原油由於供給端增量不足,在偏緊的供需關係作用下,價格將保持震盪。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經濟學家汪濤:
經濟反彈離不開消費復甦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經濟學家 汪濤
隨着第一波感染高峯過去,我們預計經濟活動將逐步復甦,二季度開始消費反彈尤為明顯。
今年整體投資或將保持平穩,房地產銷售會在未來幾個月低位企穩,二季度之後在政策放鬆和經濟重啓的推動下環比反彈。而隨着全球需求放緩,我們預計2023年出口下降,對經濟增長帶來拖累。
2023年,消費復甦是增長反彈的關鍵因素。整體而言,我們預計2023年實際消費增長6.6%,其中消費服務業可能反彈更為強勁。長期而言,共同富裕相關政策包括擴大社保覆蓋面並提高保障水平、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公共服務,都應有助於支撐消費增長。
隨着中國經濟走出疫情而重新開放和消費、服務活動的反彈,以及疫情初期生產和供應鏈的擾動,我們預計部分服務價格將上漲,特別是出行、旅遊、娛樂和餐飲服務等。中國的食品通脹仍在回升通道之中,預計在2023年前幾個月將保持高位。
匯率方面,瑞銀預測2023年底人民幣兑美元匯率升至6.8。在今年初美聯儲繼續加息背景下,美元有可能再次走強,這也意味着人民幣匯率可能在2023年初出現一定波動。在此之後,雖然2023年中國出口可能會較2022年大幅走弱,但是考慮到美聯儲停止加息並啓動降息、中國經濟重啓復甦,我們預計中美利差收窄,市場情緒將推動人民幣兑美元升值。
我們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將逐步放緩,但未來十年仍可保持4%以上的年均增速。數字化、技術升級以及綠色發展將繼續引導經濟結構變化,並獲得政策大力扶持。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恢復信心是復甦關鍵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陸挺
隨着防疫政策進一步優化調整和房地產政策轉向,今年中國經濟復甦在即。
不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我們認為需要適度降低對今年經濟復甦力度的預期。疫情第一波大暴發將拖累一季度經濟,之後餘波將可能壓制經濟反彈的力度。另外,今年我國出口或將有所放緩,而報復性消費和房地產投資回升的力度也可能低於預期。基於潛在增速受疫情和其他因素影響,我們估計2023年GDP增速可能在5%左右。
本輪疫情消退之後,消費的反彈是必然的,但除了要考慮到疫情再度暴發而導致消費下行的風險之外,還要謹慎預估消費反彈的幅度。
與此同時,今年也不可高估房地產復甦的力度。去年11月以來,監管徹底扭轉了房地產融資方面的調控,但其他制約因素依然存在。首先,三年疫情本身可能惡化了經濟潛在增速下降的趨勢;其次,2015~2018年透支了很多低線城市的住房需求;第三,第一波疫情所帶來的衝擊高峯可能還沒有過去,之後餘波還會影響經濟復甦;最後,涉及需求側調控和供給側土地等方面問題,也很難在近期被有效化解。因此,中國房地產業在2023年也很難出現V形大反彈。
正因為報復性消費和住房投資反彈的力度可能有限,加上外需疲軟,和其他國家疫後的情況有所不同,今年我國的通脹壓力不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在大部分時間裏維持在3%以下。
政策方面,我們預計2023年總體將維持去年以來的寬鬆,加息和調升準備金的概率較小,進一步降息降準也沒有太大可能,空間很小。目前經濟的主要瓶頸在於疫情、信心不足和預期不穩,進一步降息降準也確實沒有多大必要。
責編:葉舒筠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