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信託的人越來越多!這些變化你瞭解嗎?
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5月18日,中國信託登記有限公司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信託產品投資者數量較年初淨增7.92萬個,增幅為9.78%。截至當季末,信託產品存量投資者數量為88.87萬個,自去年初以來連續5個季度上升。
從去年開始,認購信託的投資者越來越多。轉型後的信託行業中,家族信託規模增長,服務信託成為轉型新方向。
個人財富新選擇
“購買信託成為我平日投資理財、增加補充收入的一部分。”5月20日,濟南一企業高管宋明明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孩子已經研究生畢業,自己和愛人的工作及收入比較穩定,就嘗試了保險、基金以及信託等相對穩健型的投資。
“處於中低風險、低風險階段(孩子成年後)的這類投資人,是非常適合買信託產品理財的,保險是始終都要配置的,現金流至少要預留出3-6個月的,以備不時之需。經過了P2P這種風險較大的金融產品後,很多投資人日趨理性和專業,也願意接受和學習相關金融投資理念。因此,目前信託產品的投資者總數正在增加,自然人投資者大大增加。”山東瑞華財富管理機構負責人解秀民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與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相比,信託收益具有自身優勢。
“信託產品的優勢已經被更多投資者理解和認可,儘管集體信託產品的利率在下降,但投資者對收益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宋明明表示,現在信託業的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相較以往有所提升,很多持有人和投資人對這種投資持正面態度。
“以保險金信託為例,這種信託服務兼顧了保險和信託在財富傳承方面的雙重優勢,既滿足了高淨值客户對於保險的風險保障、財富增值的剛性需求,又具備信託的定製傳承、激勵後代、靈活分配和資產隔離等優勢。”解秀民表示。
家族信託異軍突起
“疫情以來,國內高淨值人羣的財富心態悄然發生變化,在投資行為上更加趨向穩健保守,在財富規劃上更加傾向於財富隔代傳承,在金融工具選擇上也更加青睞家族信託、保險金信託等財富傳承工具的合理運用。”解秀民介紹説。
中國信託登記有限公司數據顯示,去年家族信託成為信託行業加速轉型的新發力點,規模較年初增長80.29%。家族信託等服務信託異軍突起,給佈局早、投入大的先行公司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建信信託家族信託實收資產規模突破650億元,中信信託的家族信託和保險金信託累計受託資產規模近500億元。
經濟導報記者瞭解到,當前的家族信託業務均以金融機構信託公司為受託人,此類家族信託起點很高。但自然人作為受託人的民事信託則鮮有落地,目前僅有極少量以自然人作為受託人的情況。這是當下信託制度所面臨的一個最主要問題——未能普惠。
解秀民表示,當前家族信託尚處在藍海期,家族信託業務佔比有較大提升空間,隨着信託公司、私人銀行、律師與税務師、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及獨立家族辦公室等主體的積極參與,行業活力與發展水平有望提升。
監管趨嚴
“綜觀整個信託行業,‘強者恆強’已經形成行業的頭部效應,目前頭部前十的企業淨利潤總額佔行業的一半以上。”中國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金融學院副院長何英盛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綜合實力雄厚且經營穩健的頭部企業脱穎而出,如華能信託、平安信託淨利潤均超30億元。
今年,監管部門對信託金融通道業務和融資類業務等繼續施行“兩壓一降”的監管政策,對當前信託機構開展信託業務、推出信託產品提出更加嚴格的甄選要求。“資管新規落地後,各資管機構的監管尺度逐漸統一,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今年以來房地產信託發行數量和發行額度‘雙降’,尤其是監管層56號文對‘投資類’信託提出嚴格監管,以房地產為主要資金投向的融資類信託繼續受到抑制。”何英盛認為,通過加大對房地產類投資信託的監管,現在很多信託基金受限於此,紛紛“瘦身”。
何英盛認為,隨着監管和競爭不斷升級,信託產品的吸引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以往高風險、不合規的相關產品面臨銷售難的問題,也讓企業徹底樹立了“紅線”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