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5月20日在東京召開的第二十六屆“亞洲的未來”國際論壇上表示,亞洲整體疫苗接種率仍大幅落後於歐美。事實上,亞洲與歐美之間在衞生防疫和經濟發展兩個方向上形成了比較大的反差。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4月世界經濟展望中的預測,2021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產出將同比增長8.6%,高於發達經濟體3.5個百分點。但如果無法及時彌補和提升亞洲的公共衞生短板,可能對亞洲經濟發展形成拖累,或進一步增加東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極性,形成更多對立。
亞洲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強烈、地區內經貿人文聯繫緊密,但在公共衞生管理上仍存在明顯短板。一是疫苗生產缺口依舊明顯,主要體現在產能不足、物流支撐體系薄弱和疫苗監管協同不足等方面。二是病患治療和精準防控不足,部分國家因病患集中導致醫療體系無法負擔,對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三是科學防控理念仍待普及與推廣,不少民眾對通過疫苗接種減緩病毒傳播、降低對人體健康影響等方面還不接受。這些短板使得部分亞洲國家遭受多輪新冠疫情的暴發,而亞洲地區走出新冠疫情陰霾的週期可能變得極為漫長。
2020年以來,受疫情衝擊,多數國家採取了對社交活動的限制,對社會生產和服務模式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當限制性措施變得更為嚴格、持續週期更長,或在疫情反覆時不規律地改變,社會經濟活動出現了嚴重紊亂,增加經濟復甦的難度和風險。面對挑戰,亞洲國家積極使用宏觀政策資源,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穩定市場預期,但也因此需要新的資金流入。對此,周小川提出,亞洲需要吸引新資金以穩定宏觀經濟,需要強化金融開放的制度性安排,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高質量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倡議、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等倡議的對接,推動亞洲區域內的資金流通。
亞洲經濟的發展受到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在新冠疫情衝擊下,歐美國家加大了貨幣投放力度,以超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對包括亞洲在內的經濟體產生了巨大的外溢衝擊,改變了國際市場上各類金融資產的收益預期,也對實體經濟活動產生明顯衝擊。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各國央行正在逐步調整資產配置,亞洲地區的貨幣獲得更多親睞,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亞洲經濟的優勢。
IMF數據顯示,2020年四季度,各國央行持有的美元儲備佔比已經降至59%,達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歐元儲備佔比在20%上下波動,包括澳元、加元和人民幣在內的其他貨幣儲備佔比之和逐漸上升至9%。不過,應該看到,這一趨勢並非一成不變,美聯儲的政策調整對各國央行和市場的影響依舊巨大,要持續增強亞洲經濟的吸引力,需要保持穩定和強大的發展動力,需要各國通過協同實現更好的資源要素、產業配合和發展模式的整合。
對新冠疫情傳播的有效控制是經濟復甦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除了將彌補公共衞生防疫短板作為亞洲國家協同的重點之外,各國還需要在外部環境變化的條件下積極做出回應。亞洲國家需要在履行氣候變化承諾的約束下,達成綠色發展共識,尋求降低經濟復甦成本的有效路徑,提高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為新能源的技術進步減少政策約束、創造更多應用場景,增加信息互通,為跨國研發協同、供應鏈協同和供需對接提供更好的條件。
亞洲國家需要充分發揮區域內的產業鏈協同優勢,以相似的文化傳統與緊密的經濟合作為基礎,通過政策創新和戰略對接降低企業經濟活動的無效性,充分激勵市場創新,以有序競爭減少與歐美同行在數字經濟時代競爭上的差距,探索符合亞洲地區消費者偏好的產品、應用和服務,響應各國因社會年齡結構差異形成的多元需求。在符合各方利益的發展中彌補短板,幫助最不發達亞洲經濟體的企業充分使用RCEP等國際經貿協定規則,減少數字鴻溝對各方發展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