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金剛石再起波瀾 第一大股東持股權將被拍賣
2020年對於豫金剛石來説實為流年不利,不僅實際控制人郭留希的股權被輪候凍結,就連其第一大股東北京天證遠洋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北京天證遠洋)持有的股權也將被司法拍賣。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北京天證遠洋基金持有的22988.5057萬股豫金剛石將於10月16日在網上被司法拍賣。
第一大股東破產清算
資料顯示,北京天證遠洋基金所持有的豫金剛石股權是通過參與豫金剛石2016年11月2日非公開發行取得,解除限售日期為2019年11月7日。
2016年11月2日,豫金剛石發佈了非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公告,公司以每股8.70元的發行價發行了52735.6321萬股,募資約45億元。參與定增的機構有五家,包括郭留希、鄭州冬青企業管理中心(普通合夥)、北京天證遠洋、北京天空鴻鼎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和朱登營。其中,北京天證遠洋以約20億元認購了22988.5057萬股。
根據當時披露的信息顯示,北京天證遠洋成立於2014年9月23日,執行事務合夥人是王剛。
司法拍賣信息顯示,北京天證遠洋所持的22988.5057萬股豫金剛石的起拍價為9.68億元左右,保證金為5000萬元,每次增價幅度為100萬元及其整倍數。
但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司法拍賣的信息介紹,上述22988.5057萬股豫金剛石“目前仍處於限售流通狀態”,且本次拍賣“不包含截至2020年10月16日拍賣股票附帶的現金紅利,交易完成後,如過户時買受人收到該等現金紅利,買受人須將該等現金紅利返回給管理人。”
因此,司法拍賣信息也提醒“競買人須自行前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及其他相關機構瞭解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股東持有股份的流通限制和自願鎖定承諾等內容,一旦舉牌參與競買,即視為知曉並接受股權現狀,承擔相應的股東責任和義務。”
豫金剛石2020年半年報顯示,北京天證遠洋以持股22988.5057萬股佔比19.07%位列公司第一大股東。
同時,上述半年報還披露,“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下稱北京第一中院)受理了河南潤矽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河南潤矽)對北京天證遠洋的破產清算申請。”
如果此次拍賣成功,意味着豫金剛石的第一大股東將發生變更。
司法拍賣信息對競買人的要求很簡單,即“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但是,能夠掏出9.68億元現金的競買人又有多少呢?何況,豫金剛石目前還涉及64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7.97億元左右。
股權結構或將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河南潤矽不僅對北京天證遠洋申請破產清算,還對北京天空鴻鼎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下稱北京天空鴻鼎)也進行了破產清算申請,且已被北京第一中院受理。
豫金剛石的公告顯示,王剛與北京天證遠洋另一名合夥人王德立,以及北京天空鴻鼎的最終出資人王德華、王強、王波,存在如下關係,即“王德華系王德立的哥哥,王剛、王強系王德立的兒子,王波系王德華的兒子,王剛系王強的哥哥。”
北京第一中院指定國浩律師(北京)事務所擔任北京天空鴻鼎的管理人、指定北京市普華律師事務所擔任北京天證遠洋的管理人。
截至2020年6月30日,北京天空鴻鼎持有9195.4023萬股豫金剛石,佔公司總股本的7.63%,為公司第四大股東。
豫金剛石2020年6月3日晚的公告顯示,北京天空鴻鼎與北京天證遠洋系一致行動人。“目前天空鴻鼎、天證遠洋持有的公司股份均處於質押、凍結狀態。天空鴻鼎、天證遠洋進入破產程序,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無直接影響,目前暫不會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由此可見,北京天空鴻鼎與北京天證遠洋合計持有豫金剛石26.70%的股權,僅次於公司實際控制人郭留希所持的27.57%股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北京天空鴻鼎所持有的9195.40萬股豫金剛石已經於2020年8月22日以2.01億元的價格被司法拍賣,
根據豫金剛石2020年9月10日披露的信息顯示,“實際控制人郭留希及其一致行動人公司控股股東河南華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兩者累計被輪候凍結的股份數量佔兩者所持有公司股份數量比例為99.41%。目前,公司實際控制人正在對本次股份凍結事項進行查證,但若凍結股份被司法處置,則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對於豫金剛石來説,如果此次第一大股東北京天證遠洋的持股權拍賣成功,其股權結構在未來有可能會出現較大的變化。
豫金剛石於2020年4月7日收到《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司法拍賣的信息顯示,目前正在調查期間,豫金剛石暫未收到結論性意見或決定。
一邊是訴訟纏身,一邊是被立案調查,此刻又被爆出第一大股東持股將被拍賣,之前實際控制人股權又被凍結,對於豫金剛石及其投資者來説,真可謂是“流年不利”。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