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思想鋼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奮,原文標題:《我有一計,可讓股市重回4000點》,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錢跟錢是不一樣的
週五的晚上,在研究“寧王”那份爆雷的一季報時,我忽然領悟到今年下跌的原因,也同時想到一條讓股指再創新高的“妙計”。
此前,主流券商對寧德時代一季度的盈利預期是50億,結果出來是15億,主要原因是材料漲價,也就是差的這35億,被上游賺走了,年化下來就是140億。
問題在於,“寧王”的估值是60倍,上游才15倍,相差45倍,相當於減少了總市值6300億,摺合成上證指數,就是減少了20個點,考慮到上游的錢主要是國外的礦山賺走了,還有一些非A股上市公司,實際損失的市值還要更大。
再看中遠海控,影響就大了。
中遠海控去年900億利潤,市場只給2100億市值,這些利潤都是從下游各行各業收上來的,如果“還”給下游,按A股扣除銀行和虧損企業後的平均25倍PE,可以增加市值2.25萬億,而中遠海控則打回到2020年的500億市值,只減少1600億,相當於整個市場憑空減少了2.09萬億市值,摺合成指數,相當於上證多跌了50多點。
今年全球大通脹,幾乎所有的產業鏈利潤都向上游走:
硅料企業15倍,工業硅才10倍,下游電池片、組件企業都是30~40倍,利潤向上遊走,行業總市值自然往下掉。
晶圓製造本來都是按PB給估值,利潤再高,市值也漲不了多少,但下游都是高估值的環節,低估值IDM的利潤比高估值的fabless企業利潤增速更好,半導體的總市值也要往下掉。
當然,A股最大的“坑”還不是這些大宗周期行業,而是銀行。
如果把銀行的利潤給製造業
去年所有上市銀行的利潤約為2萬億,其中對公業務收入佔一半以上,利潤佔比更高。
與此數據驗證的是,去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為0.8萬億,考慮到上市銀行的收入佔了銀行業的絕大部分,可以認為,這2萬億利潤中,有8000億是從上市公司那裏拿到的。
開個腦洞,假設銀行不賺上市公司的錢,利息全額返還,那會怎樣呢?
按A股扣除銀行和虧損後的平均市盈率25倍,這0.8萬億利潤可增加20萬億市值,而銀行按平均0.7倍PB計算,僅減少不到0.6萬億市值,市值從80.5萬億增長到100萬億,指數可從3050點漲到3800點。
腦洞再開大一點,如果把非房地產產業鏈(因為房地產開發的估值比上游還便宜,不如留在上游)的上游行業石油煉化(約2500億利潤)、煤炭開採(1500億利潤)、遠洋航運(1000億利潤),還有部分鋼鐵有色等金屬的利潤(按一半算1000億利潤),共約0.6萬億,全部轉移至下游,就算三分之二歸上市公司,即0.4萬億,對市值的影響是什麼?
增長的市值:按25倍PE算,為10萬億市值;減少的市值:按這幾個行業平均1倍PB,減少0.4萬億,最後結果:總市值再增長9.6萬億,指數就到了4150點。
只要改變一下利潤分配的環節,指數就可以增加30%,這麼算,去年的最高就是4800點,離歷史高點僅一步之遙。
最後,以上純屬假日封控在家裏沒事做,開個玩笑,這些行業如果長期沒有利潤,市值也要歸零了。
但這也不是一個玩笑,從這個利潤在產業鏈內部分配的視角,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多股市有意思的現象。
利潤分配與市值變化
在給定的GDP增速和利潤總額下,不考慮出口和進口,利潤總額總是在國民經濟產業部門的各個環節之內分配,但這些環節是否是上市公司,以及估值並不相同,將會導致股市總市值(即股指)的變化。
先看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之間的利潤分配:
在經濟快速增長期,市場機會俯拾皆是,通常小企業和風險偏好更高的企業,憑藉靈活的機制在利潤分配上更佔優,而2006年大牛市以前上市的A股公司,大多是為國企脱困,導致了在利潤分配上的劣勢,自然A股無法體現當時的經濟快速發展期。
再看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上市公司之間的分配:
低估值行業,主要分佈於上游原材料、中游一般製造業、少數低增速消費行業和金融業;高估值行業(按PE為標準)主要分佈於中游高端製造業、下游消費和部分服務業。
2014到15年的大牛市,除了槓桿的原因,更是行業利潤從低估值的上游向高估值的下游轉移造成的。
一方面,2011~2013年期間,上游虧得一塌糊塗,而這些行業都是2007年大牛市和2009年小牛市的主力,其過高市值在2010~2013年已極度萎縮,而中下游高估值的行業,不但利潤增長,數量佔比也在增加,不但有新上市企業,更有通過資產重組從傳統行業變成新興產業的,同樣的利潤,估值翻一番只是個起點。
資本總是從低估值的行業流向高估值的行業,所以A股歷次放開再融資和鼓勵資產重組的高潮,總是伴隨着“估值牛市”,比如1999~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5~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2014~2015年移動互聯網,2019~2021年再融資鬆綁和雙碳革命,都是傳統低估值企業注入資產,變成新興高估值企業。
還有,大的產業趨勢剛剛起來時,往往吸引大量資本進入,企業卻只能從產業鏈中轉移少量甚至沒有利潤,但只要它被市場認同,就得到極高的估值,這種大的產業趨勢也容易增加市值,甚至創造牛市。
如果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活躍,資本不斷從一個新興領域進入另一個新興領域,就能不斷創造新的市值,這也是美國近十幾年科技股牛市的重要原因。
此外,還有一些利潤分配導致市值變化的現象:低估值行業中,國企的比重更大,高估值行業中,民企的比重更大。而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5%。
再看穩增長的基建,產業鏈從頭到尾都是低估值,所以市場都希望國家搞估值高的新基建,可新基建解決不了就業,成不了主角。好在基建產業鏈靠政府舉債,政府消費,不從其他產業轉移利潤,完全是市值增量,所以在熊市中還是有穩定指數的託底作用的。
上述分析都是基於國內產業鏈,而進出口業務是在全球產業鏈上進行利潤分配,利潤在上下游的變化,則意味着純粹的市值增加或減少。
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是礦產石油,都是今年利潤全球轉移的目的地,A股是市值淨損失,前面只算了轉移到了國內的0.4萬億市值,實際上,石油和金屬產業鏈的最上游都在國外,A股損失的市值,遠不及0.4萬億。
可能有投資者會説,為什麼寧德時代可以拿60倍PE,而上游就只有15倍,為什麼銀行、鋼鐵只能用PB估值,難道銀行賺的錢是“假錢”嗎?這難道不是不合理的估值方法造成的問題嗎?
要理解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這些行業分別賺的是什麼錢”這個本質的問題上,更進一步地理解利潤在產業鏈上進行分配的原因。
有些行業賺的確實是假錢
關於為什麼不同行業的估值差異會如此巨大,經典的“自由現金流貼現”的解釋是:
上游資源行業和銀行業由於商業模式的缺陷,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較強,未來可看到的自由現金流的久期較短,所以這些銀行的估值更低;而下游則相反。
寧德時代的董事長在業績溝通會上,解釋利潤下降的原因時説:
“昨天的碳酸鋰和今天的碳酸鋰,沒有什麼技術突破,昨天賣35萬,今天賣50萬,這裏面就有投機倒把的因素在。……公司是顛覆者,因為公司還有鈉電池,……電池這個行業,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電動化、智能化的應用領域,這裏面的投資方向不確定,很需要掌握技術趨勢,這是公司區別於別人的地方,知道什麼方向是好的。等穩定下來,就沒有意思了,公司的優勢就是研發能力特別強。”
雖然有誇大之辭,但還是説出了一些上下游賺錢的區別,下游靠的是技術、品牌、管理、規模、渠道等等,需要長期積累,一旦形成競爭力,可持續性較強,而上游賺的是週期導致的漲價的錢,靠的是資源壟斷。
估值的差異,還可以從宏觀的角度分析:
2022年一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長4.8%,名義GDP增速為8.4%,兩者的區別在於,實際GDP按不變價格計算,4.8%是純屬的量增,而名義GDP包括了漲價的因素,即,其中3.6%是通脹。
上市公司的營收和利潤,體現的是名義GDP,同時包括量增和通脹,漲價的那一部分基本被上游拿走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説,上游確實賺的是“假錢”,是通脹的錢。
作為投資者,你更願意給通脹帶來的利潤以更高的估值,還是量增的利潤以更高的估值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再看銀行,信用膨脹才是一切通脹的根源,息差收入本質是賺通脹的錢;同時還是一種高風險的利潤,因為需要通過極高的槓桿率來實現,所以給的估值比資源行業更低。
上下游的差異,還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上:
為什麼國家要求幾大電信企業降費?正是電信資費的下降,培養了一代移動互聯網用户,讓中國在互聯網這個至關重要的產業上,成為全球唯一能與美國競爭的國家。
反之,當國民經濟的利潤分配從下游往上游轉移時,往“家裏有礦”的公司走,往資源壟斷型公司走,而不是往技術、管理、品牌的方向走時,意味着最代表綜合競爭力的那一部分經濟部門的不景氣,意味着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強,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下降,股市自然會跌。
當然,利潤分配的前提是要有利潤,“總蛋糕”才是最重要的,而創造這個“總蛋糕”的,是消費。
消費是所有問題的問題
前面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上半年的走勢:
有利潤的,市場不給估值,能給高估值的,又沒有利潤,所以通脹到了後期,股市總要跌一下。
但能不能爬起來,就要看消費了。
所有的通脹最終都需要通過居民的消費行為來承接,這是利潤最驚險的一躍,也是消費類企業可以給相對較高估值的原因。
所以從宏觀的角度看,能夠被居民消化的通脹,就叫繁榮,無法被居民消化的通脹,就叫滯漲。
繁榮就是產業鏈較高的總利潤在上下游平均分配,實現市值“共同富裕”,比如2005~2007年的大牛市;而“滯漲”就是較少的利潤集中到估值較低的上游,導致總市值的下降,結果就是熊市。
所以,消費能不能起來,消化這一輪通脹,是下半年股市的決定性因素。
消費對應兩件事,一個是收入,就是有沒有錢,一個是消費傾向,就是敢不敢花錢,疫情對兩者的影響都很大,而且持續兩年後,很可能造成長期消費傾向的下降。
所以即使不考慮疫情的因素,國內的消費也很難指望。
更大的可能是出口對應的海外消費,過去一年多繁榮,才是支持A股到今年才跌的重要原因。但海外消費只能增加A股製造業的市值,而無法給消費行業增加市值,弱市格局難以改變。
反之到了下半年,如果歐美經濟走向衰退,同時通脹沒有緩解(因為是供給側因素造成的),那股市可能就不太樂觀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思想鋼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奮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