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21年中國GDP增速將達到9%左右,CPI和PPI也會有所回升,中樞分別在1.7%、2%左右。”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疫情發生後經濟復甦回升的一年。
隨着疫苗大規模接種序幕拉開,全球經濟能否重回“正軌”?中國經濟能否保持“一枝獨秀”?又該如何理解“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的涵義?資本市場今年會如何演繹?
帶着一系列問題,《國際金融報》記者與國泰君安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進行了一場對話,試圖找尋答案。
中國經濟或呈“前高後低”
《國際金融報》:您如何預測今年中國GDP、CPI、PPI等核心經濟指標的表現?
花長春:預計2021年中國GDP增速將達到9%左右,CPI和PPI也會有所回升,中樞分別在1.7%、2%左右。就經濟增長而言,基數效應會使得GDP增速前高後低,但實際生產動能(環比)已處於頂部區域。隨着疫苗的有序推進,經濟增長動能將進一步向服務業傳導,推動中國經濟的全面恢復。與此同時,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我國經濟的科技含量將愈發凸顯,在“卡脖子”領域有望取得突破,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質量,奠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國際金融報》:中國經濟增長又面臨哪些不確定因素呢?
花長春:市場對於今年中國GDP的增速整體持有樂觀態度。這主要基於2020年抗擊疫情過程中,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以及廣大人民羣眾的眾志成城下,凸顯了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優越性,奠定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堅定基礎,並給了市場巨大的信心。
當然,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疫後經濟的恢復期,中國經濟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首先,中小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較大,保市場主體的任務依然艱鉅,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市場預期,鞏固經濟復甦成果。其次,中國經濟仍然處於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前期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下所積累的債務問題、房地產市場泡沫等風險依舊需要防範,同時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再次,當前國際局勢出現了新變化和新挑戰,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要踐行“雙循環”的發展戰略,發揮內需的支撐作用,同時要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堅決擁護開放,並通過開放倒逼改革。
全球朱格拉週期將啓動
《國際金融報》:疫苗大規模接種序幕已然拉開,您如何看待全球經濟後期的修復問題?
花長春:自2020年年中以來,全球經濟復甦先後出現三支“箭”:第一支“箭”,全球居民部門因服務業消費(如國際旅遊)等暫停而使得儲蓄存款大幅上升,從而帶來了買房、買車、買各類商品的動能。第二支“箭”是在2020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全球庫存週期啓動。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出現第三支“箭”——全球朱格拉週期再啓動,電子、計算機和通信(ICT)等新興行業新一輪擴張週期,疊加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將使得全球設備投資回升。
當然,在全球經濟後期修復過程中,需關注全球再通脹進程。居民部門累積的大量存款可能形成“堰塞湖效應”。雖然我們並不認為這會改變2008年以來全球低增長、低通脹的局面,但的確可能在短期形成較大沖擊,有可能會導致全球流動性投放發生逆轉。美歐QE的退出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球資產價格帶來衝擊。
另外,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財富分配不平等或進一步加重。疫後的經濟復甦更多呈現出K型復甦態勢,經濟和勞動力市場的某些部分如金融等行業,從復甦中獲得更多利益,而其他部分如服務業從業者等,則被拋在後面,這將進一步加劇不平等的問題。這很可能將在中長期困擾大部分經濟體,尤其是美、歐等發達經濟體。
毫不誇張地説,財富不均問題將改變這些社會的政治生態,也會波及全球治理和社會穩定。2021年1月,因為這一問題,實際上已出現了兩隻“黑天鵝”——特朗普的支持者衝擊國會山事件以及美國散户投資者在GameStop上逼空對沖基金,而這可能是這一問題的冰山一角。在美、歐,我們認為可能面臨“羅斯福時刻”,再分配週期急需開啓。
宏觀槓桿率要強調“穩”
《國際金融報》:疫情之下,多數國家加大放水力度。對於中國來説,最緊要是做哪些舉措來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資本市場在今年又會如何演繹?
花長春:對於我國而言,由於我國堅持財政紀律,貨幣政策保持在正常區間,因此我國當前的政策環境良好,空間較大。雖然2020年疫情導致我國宏觀槓桿率的階段性快速提升,但我們認為在2021年隨着經濟恢復,我國的宏觀槓桿率將逐步回落。因此,當前我們最緊要的就是要保持經濟復甦的良好態勢,保持政策的連貫性,鞏固經濟發展的成果,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堅持“雙循環”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
“穩宏觀槓桿率”是維護我國經濟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也是各方的共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裏強調的是“穩”。有研究發現信貸佔GDP比重在5年時間內上升30個百分點的43個經濟體當中,有38個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或經濟衰退。此外,槓桿率的過快下降也會帶來風險。因此,槓桿率要強調“穩”。
在穩定槓桿率的基礎上,需要政策的“不急轉彎”。我們此前也提及,我國中小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較大,仍然需要政策的扶植。
另外,資本市場的紅火在今年大概率會有一定的減速。金融與實體脱節的問題在2020年的表現較為嚴重,2021年隨着經濟的復甦,這一問題有望緩解,但是資產價格的估值仍然偏高。長期慢牛更有利於發揮金融市場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
消費將成經濟核心驅動力
《國際金融報》: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是什麼?是否有必要擔憂外貿出口問題?
花長春:我們認為消費會成為核心驅動力。一方面是雙循環格局下內需的釋放,另一方面在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後餐飲、旅遊等服務消費的潛力將進一步釋放,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更大。
在促進消費方面,我國在2020年推出的系列免税政策展現出了良好的效果,滿足了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在繼續擴大高質量產品供給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降低人民羣眾的生活成本與負擔,釋放消費潛力。在這方面要繼續堅持房住不炒,建立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兩個體系。加大在醫療和教育等領域的改革與投入,降低人民羣眾的醫療成本、教育成本。同時,要適度、逐步推進税收調節等再分配政策,防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
關於出口,我們認為未來還將有一定的韌性,衰退的風險較低。2020年我國外貿企業除了因自身產能的穩定性搶佔了別國的市場份額外,更主要的是藉助這樣一個契機,實現了自身產品供給打入到此前未進入的產業鏈體系中,實現了技術和標準的突破,展現了我國製造業能力的升級。在發達經濟體疫情及疫苗接種均不及預期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中國製造業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將逐步鞏固,從而長期佔據全球產業鏈中的有利地位。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出口的衰退風險較小,這背後體現出了我國製造業企業技術和標準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