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潘亦純 程維妙 侯潤芳)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紮實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峯行動方案。碳達峯、碳中和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和產業?金融支持綠色低碳會出哪些政策和工具?3月6日,新京報舉辦2021全國兩會經濟策論壇,邀請經濟和能源領域專家進行討論。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這一線上論壇上表示,現在我國人均碳排放量已經有7噸了,不能漲太多,但人均GDP又要從1萬美元提升至3、4萬美元,這就要求採取低碳、甚至零碳的辦法來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本上要靠技術,因此,我國可能要面臨一個相當大規模的技術轉換過程。
劉世錦表示,這種技術有三大特點,一,它應該是高生產率、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的;其次,應該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三,與傳統的生產方式、工具相比,成本也要低,總結來説,就是高生產率、低排放,低成本,要求聽起來相當高,創新不容易,能不能做到?我覺得還是有可能做到的,光伏、風能發電就是很好的例子,過去10年,光伏發電成本降了80%以上,風能發電的成本降了30%以上,這就是下一步技術創新的方向。
劉世錦認為,往後,更重要的是要推動大量綠色技術逐步、更多地湧現出來,不管什麼領域的技術,都應該是綠色技術,不是綠色技術是不合格的。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程維妙 侯潤芳 編輯 趙澤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