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華富、國金突遇“蹊蹺”大額申購 績差迷你基金護盤“保殼”?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財經

  華富、國金突遇“蹊蹺”大額申購 績差迷你基金護盤“保殼”?

  本報記者/易妍君/廣州報道

  即使業績並無優勢,但仍有迷你基金不甘於黯然離場,基金公司奮力“保殼”的戲碼仍在上演。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部分 迷你基金(以混合型基金為樣本),在三季度得到機構資金的助力,突然間份額大增,暫時逃脱了清盤的命運。不過這些基金的業績表現並不突出,甚至不乏績差基金。這其中,一些短時間內份額大增的靈活配置型基金,其大多數份額基本被兩三家機構“承包”,最極端的情況是兩家機構合計持有份額在基金總份額的佔比超過98%。

  值得注意的是,單一投資者持有份額佔比較高的基金,在市場突變情況下,可能面臨鉅額贖回風險以及淨值波動風險。然而,個別基金公司卻未在基金季報中提示這種特定風險。

  機構佔比高VS流動性風險

  近兩年,隨着申請新基金的難度降低以及迷你基金的數量持續增加,基金清盤已趨於常態化。但部分基金公司仍然看重“殼”的價值,尤其是對靈活配置型基金這種“稀缺”品種,就連業績一般甚至較差的基金也被機構投資者大額增持。

  2020年三季度期間,華富靈活配置基金獲得了約3.01億份申購,得益於這部分申購,截至三季度末,該基金的總份額由二季度末的1249.31萬份增長至約3.05億份。也就是説,三季度的新增份額將華富靈活配置基金拉回了清盤線以上。此前,2019年四季度末、2020年一季度末以及2020年二季度末,該基金的總份額均不足5000萬份,管理規模也不到5000萬元。

  而突然間增長的基金份額顯然是來自機構投資者。根據基金三季報數據,2020年8月13日至9月30日期間,有兩家機構投資者各自申購了1.5億份華富靈活配置基金,截至三季度末,這兩家機構投資者仍然各自持有約1.5億份基金,在基金總份額的佔比分別達到49.32%。兩家機構合計持有份額佔比達到98.64%。

  從業績表現來看,該基金似乎並沒有太多“過人”之處。根據Wind數據,截至11月18日,該基金的單位淨值為1.1550元,其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15.13%,同類排名1406/1898;自2014年8月7日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46.39%,同期,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168.4%。

  2020年三季度,該基金的資產配置比重也有了明顯的轉折。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2020年一季度末以及2020年二季度末,華富靈活配置基金持有的債券市值在基金總資產的佔比均為0,股票市值佔基金總資產比例分別為74.24%、40.67%和83.90%;但截至三季度末,該基金的資產配置情況又轉換為:股票市值佔基金總資產比例為29.18%,而債券市值佔基金總資產比例為54.75%。

  兩家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份額佔比超過98%,這是否意味着華富靈活配置基金已轉為機構定製型基金?華富基金有關人士向記者指出,該基金自2014年成立至今,一直採用主動管理策略,面向所有投資者公開募集,並非機構定製產品。對於單一投資者持有份額佔比較高的基金可能存在的流動性風險,該人士表示:“基金在管理運作中,嚴格遵守監管部門對公募產品流動性管理的要求。基金經理按照公司制度要求,綜合考量產品的類型、規模、客户結構、市場狀況等因素,對本基金進行合規合理的流動性管理,產品運作不存在流動性風險。”

  此外,個別年內收益率排名靠後的靈活配置型基金,也在三季度脱離了迷你基金的身份。如截至三季度末,國金鑫瑞靈活配置基金的總份額約為2.81億份,而該基金二季度末的總份額僅剩下12.12萬份,截至11月18日,該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5.23%。

  需要提及的是,業績欠佳的迷你基金若突然獲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短期內雖然不會清盤,卻存在另一種風險。有基金在季報中提醒: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超過 20%引起的風險,主要是由於持有人結構相對集中,機構同質化,資金呈現“大進大出”特點,在市場突變情況下,贖回行為高度一致,給基金投資運作可能會帶來較大壓力,使得基金資產的變現能力和投資者贖回管理的匹配與平衡面臨較大考驗,繼而給基金帶來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國金鑫瑞也在2020年三季報中提示風險稱,產品特有風險包括產品流動性風險、鉅額贖回風險以及淨值波動風險等。並強調,基金管理人將持續加強投資者集中度管理,審慎確認大額申購與大額贖回,同時進一步完善流動性風險管控機制,加強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的保護。

  “保殼”蔚然成風

  對於迷你基金選擇“保殼”而非清盤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這可能是出於保護公司名譽的考慮。另外,機構資金本身也存在配置需求,促使殼基金轉向打新策略或是渠道、機構定製基金。

  不過,基金公司對於機構定製基金這種定義向來諱莫如深。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在被記者問及其所在公司旗下一隻由機構持有大部分份額的基金是否為機構定製基金時,他否認了這一説法。

  華東某位基金公司人士則告訴記者,基金公司層面比較看重殼資源,(對迷你基金)通常不會輕易清盤,因而也不排除基金公司會主動找資金來保住殼,比如找幾家機構一起來拼單。他也提到,一些機構的資金之所以願意進入迷你基金,可能是為了參與打新。而為了“保殼”而來的資金,停留時間或許只是階段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業內人士猜測,靈活配置型基金“保殼”與該類基金的審批節奏放緩有關。實際上,早在2018年行業內就傳聞基金公司申報靈活配置型基金被要求列出股票配置比例的詳細策略,而2019年,這一消息基本被證實,新獲批的靈活配置型基金都在招募説明書中披露了更為詳細的倉位調整規則。在此之前,靈活配置型基金的股票倉位可以在0-95%之間自由切換。

  有市場人士表示,有效的“保殼”方法應該是通過提高業績水平來確保基金規模穩健增長,但短期內想要提升投資能力並非易事。因此,不少基金公司還是傾向於向機構做營銷。

  另外,並非只是靈活配置型基金或是業績表現不佳的基金偏好“保殼”。記者查詢數據發現,在三季度份額大增的基金中,也包括今年以來業績在同類基金中排名中上游的基金。

  例如,截至11月18日,銀河君耀A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38%,在1898只靈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706位,華安新豐利A年內收益率接近35%,排名為789/898。但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這兩隻基金的份額均不足千萬份。

  不過,略有不同的是,自2017年四季度末以來,華安新豐利A的投資者全部為個人投資者;但銀河君耀A在2019年年底之前,機構投資者佔比一直超過99%,今年二季度末,該基金的持有人結構已轉變為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佔比100%。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