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投資展望分析:全球經濟料復甦,警惕再通脹風險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衝擊全球經濟,各大經濟體皆陷入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深度衰退,金融市場波動劇烈,美股發生四次熔斷,全球股市更是在3月普遍重挫超過30%,除避險美元以外的市場皆有重大災情發生。
此後,各國為提振經濟,陸續推出了非常規的貨幣寬鬆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大幅提振市場信心,促使投資者轉身投入在狂熱的上漲浪潮中,各類風險資產猛烈上漲,美國股票指數創下一連串的歷史新高,令人不得不感嘆金融市場的瞬息萬變。
最後,在疫苗逐漸出爐的同時,我們馬上就要迎來新的一年,無論2020年操作順利與否,2021年都將是嶄新的一年!展望2021年,本文告訴投資人在面對全球經濟的高度不穩定的情況下,2021年金融市場有哪些該關注的大小事。
2021年的經濟復甦速度在疫苗的幫助下我們預估發達國家將在2021上半年加入全球經濟協同復甦的行列,且資本支出週期將從第二季度開始重回穩健的擴張趨勢。
此外,持續不斷地財政與貨幣政策亦是經濟復甦的一大要點。極度寬鬆的環境有助企業於信貸流動性充足的情況下穩定營運,並促進社會就業、確保勞動力市場的活力。
央行貨幣政策、政府財政刺激後果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全球經濟因新冠疫情受到巨大沖擊,陷入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深度衰退。全球主要國家通過的財政刺激政策已經達12萬億美元,約達全球GDP的12%,而全球公債佔GDP比率達更高達98%。我們認為未來數年通貨膨脹風險將加劇。
上述財政舉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增加支出或放棄收入(包括臨時性減税),一類是流動性的支持,包括貸款、財政擔保和向公共部門注資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使全球經濟在三季度開始逐漸復甦。IMF在10月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萎縮4.4%,這一降幅略小於該機構在6月份預測的4.9%。
從各國的表現來看,2020年發達經濟體的財政政策非常強勢,而許多低收入經濟體增加借貸的空間有限,處境極為艱難。從主題上來看,2020年各國財政政策緊緊圍繞促進就業、發放福利、企業救助(包括減税、信貸支持等一些列減負手段)、加大醫療開支等展開。
3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價值2.2萬億美元的新冠經濟刺激法案,這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項援助計劃。其中包括:向公民直接發錢;發放失業救濟金;超3000億美元支持中小企業;5000億美元救助受衝擊最嚴重的行業;1500億美元支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至少1000億美元支持醫療系統等。4月,參議院又通過一份價值4840億美元的追加刺激法案。這些刺激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就在美國第二波疫情愈演愈烈之時,新一輪的刺激方案卻受困於兩黨之爭拖累了很長事件,特朗普直到2020年的最後一週才簽署了9000億美元的新一輪刺激計劃。有觀點認為,經濟刺激救不了美國,穩住疫情才是關鍵。
日本方面,該國2020年前後推出了三次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第三輪於12月8日公佈,計劃總規模達73.6萬億日元,財政支出部分達40萬億日元。2020年4月和5月,該國兩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規模超過230萬億日元。
歐洲方面,意大利、德國、法國等歐元區國家多次推出不同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歐盟陸續推出5400億歐元的抗疫救助計劃和7500億歐元的歐盟復甦基金計劃。12月1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已就2021年至2027年歐盟長期預算方案達成共識,總額1.8萬億歐元(含7500億歐元復興基金)的長期預算將用於打造一個更具韌性、更加綠色和數字化的歐洲。
英國2020年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邊是“硬脱歐”的風險,一邊是愈演愈烈的疫情,英國的經濟表現比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都要差。根據英國財政部在11月25日發佈的《2020年支出審查》,為了應對新冠疫情,英國政府2020年已經花費了2800億英鎊。政府貸款預計在本財政年度達到394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9%,遠遠超過本財政年度的水平。
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一方面應對了危機,給經濟復甦帶來希望,但另一方面也使全球財政赤字率問題突出。根據IMF近期的測算,2020年,全球財政赤字率要比2019年高出9%,達到12%。美國問題最突出,2020年9月底財政赤字率達到15.2%。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世界經濟復甦來説,疫苗的廣泛分發與應用非常關鍵,但希望疫苗能夠拯救經濟是不切實際的,政府、市場、投資者都要警惕“疫苗樂觀主義”。在疫苗廣泛使用後,各國才算能夠真正地擺脱大封鎖,所以有關於疫苗的財政支持也該繼續,只有在國際範圍團結一致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公民才能平等地享有疫苗和相關治療。
政治前景美國大選沒有形成市場預期的"民主黨橫掃"的格局,受參議院掣肘,美國2021年財政政策或偏保守,穩經濟的重任將更多落在美聯儲身上。在疫苗和寬鬆政策催化下,投資者應積極擁抱2021年全球經濟走向深度復甦。 風險資產比如大宗商品、週期性股票和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新興市場股市會有出色表現;政策改革當局須制定政策改革才能緩解疫情衝擊造成的破壞及通貨緊縮影響。但相對而言,貨幣及財政政策界限模糊可能帶來通貨膨脹膨脹上升的風險。美國股票因財政刺激作用減退而面臨風險。
外匯隨着世界各國央行維持利率不變並繼續實施量化寬鬆計劃,加上美國可能出台額外的財政刺激措施,政策背景也應繼續對風險資產有利。同時支持大宗商品需求增長和結構性投資不足(尤其是在非能源大宗商品生產部門),為2021年出現新的牛市週期鋪平道路。
具體而言,這將分別使 10 國集團中加元和澳元受益最大。這種交易的最大風險是,更廣泛和更深入的鎖定可能會緩和對週期性復甦的樂觀情緒。市場尚未對建設性前景進行充分定價,因此重申即做空美元兑同等權重的加元和澳元。
預計從2021年第二季度起,穩定的通貨再膨脹主題將在利率市場上獲得吸引力,除非第二季度出現飆升,但美國的現貨通脹指數在未來兩年內可能仍低於美聯儲設定的2%目標。在過去的25年裏,核心通脹率一直沒有超過美聯儲設定的2%的目標,直到就業缺口縮小。
在2024年年中之前,美國可能不會恢復充分就業。考慮到這一點,以及美聯儲目前的前瞻性指導,預計要到2025年初才能實現通脹目標。美聯儲在通脹率達到2%之前保持(名義)利率不變。
歐元區
2020年的歐元區,其二季度GDP環比下滑12%,但三季度實現了強勁反彈(環比上升13%)。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很大程度得益於歐央行和歐盟的果斷決策。歐央行推出高達1.35萬億歐元的資產購買項目(PEPP),歐盟達成了1.85萬億歐元的《歐盟復甦基金》,避免了歐元區陷入銀行危機和主權信用危機。《歐盟復甦基金》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歐盟政治體制的一次升級,它意味着歐盟朝着財政聯盟邁出了重要一步,對歐元國際化進程意義深遠。
中期來看,歐元區依然會受政治風險 (2021年歐洲多國大選)、債務可持續性、區域分裂等問題困擾。但是,歐洲股市將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歐元也將在美元下行週期中升值。在歐洲經濟最嚴峻時刻歐央行堅持不加碼負利率,這對歐洲長端利率和歐元提供了重要支撐。
尋找新型避險資產
隨着發達國家的利率不斷逼近零,其國債對股市風險的對沖功能也大幅下降,尋找新型避險資產成為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一種解決方案是尋找替代性避險資產,比如黃金和避險貨幣日元。日元估值便宜且與風險資產相關性低,可以發揮較好的替代作用。
股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第一階段,經濟完全停擺,各國政府祭出大規模貨幣與財政支持措施,帶來現在的流動性支撐,隨之經濟活動逐漸正常化,企業的盈餘收益率同時成長,因此看好S&P 500指數,因S&P 500指數前五大股票權重都來到歷史新高,評估也相當具有吸引力從戰術配置層面,略微上調風險水準。然而,目前美國存在政策工具減少的風險,因決策官員面臨一片「財政懸崖」問題,可能提早削減財政紓困措施。
相比之下,歐洲加大刺激措施力道屬有利因素對歐洲德國股票指數也可以留意,銀行股佔歐洲股市權重大,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之後,銀行業成為表現最差的行業之一,從而僅恢復了損失價值的四分之一。銀行業的逆風將扭轉。預期轉變經濟活動的復甦,信貸增長將出現反彈,疫苗的潛力將成為釋放銀行業現代價值的主要催化劑,又因其在逐步升勢中最具吸引力。儘管2020年和2021年出現了異常,但其特徵將是迴歸到更正常的狀態(經濟增長恢復,病毒控制改善,不確定性下降)。市場也將遵循經濟衰退後的“正常”策略,分析師建議投資者增持股票,並賣出美元。在股市方面,建議各地區增持週期性股票,減持防禦性股票。
原油綠能政策
拜登政策主打替代能源、綠能科技產業和電動車,採取與歐記健保類似政策,有意推動基礎建設法案,且將擴大財政刺激,有利中小型股反彈。石油產業的規範可能會對業內者造成影響,而美國國內能源的減產,在新冠疫情過後石油需求上升將有利於其他跨國性石油公司與產油國。美國國內原油生產增加是導致2014年全球油價下降的主因。任何因素導致減產–即使是暫時性減產–將使非美國業者受惠。着眼於氣候變遷,拜登推出4年2萬億美元的「綠色新政」以達成2050年全綠能、「碳中和」目標,並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拜登在大選前就表示,他將推行 1 萬億 7 千億美元的經濟轉型計劃,讓美國從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國,在 2050 年前實現零排放。
油行業的長期前景仍不確定,因為越來越多地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將給油氣供應鏈中的企業帶來挑戰。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基金經理出於環保考慮,拒絕投資化石燃料公司。對於一個可能處於長期下滑的行業,人們總是很難極度樂觀,而傳統的化石燃料行業很可能處於長期下滑。
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將佔美國發電量的45%左右,是目前水平的兩倍多。在發達經濟體,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發展將繼續縮小化石燃料剩餘的發電空間。由於預計天然氣價格將上漲,天然氣受到的影響可能比煤炭更大。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需求增長將超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增長,為煤炭和天然氣發電留下一定的擴張空間。
IEA指出再生能源發電逐漸成熟,風力發電與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整體發電量,可望分別在2023年和2024年超越天然氣和煤。
在投資上,再生能源業已出現取代石化燃料產業的趨勢。像再生能源公司NextEra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上市能源公司,市值超過石油業巨擘艾克森美孚。後者在七年前仍然是美國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IEA預期這趨勢會繼續下去,估計主要石油業者投資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到2025年會較目前增加十倍。
由於新冠疫情導致需求萎縮,美國頁岩油廠商受到沉重打擊。美國頁岩油產量目前約為744萬桶/日,較2002年初下降近20%。全球對清潔燃料的需求不斷增加,意味着全球石油需求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OPEC及其合作伙伴增產,也削弱了頁岩油廠商重啓生產的動力。OPEC+計劃從2021年1月起增產50萬桶/日。全球石油需求最早將在2022年中期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
IEA預期
國際能源署 (IEA) 稱在需求緊張情況下,供應過剩問題將持續至 2021 年底,同時警告,本月展開的疫苗接種計劃,不會立即扭轉石油需求遭受的破壞。在汽油和柴油消費帶動下,平均原油消費量將在 2021 年達到 9690 萬桶 / 日,迴歸至疫情爆發前 99% 水平。
數字貨幣警惕系統性風險爆發
當前全球市場最大的風險仍是衞生事件,歐美新增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超預期增長,如果疫苗方面出現令人失望的進展,則風險資產很難對經濟復甦進行定價。
【聲明:本文由必拓環球分析師Norman撰稿,用於匯通網2020年終專題,並由匯通網據原文意思做少量微調;所有分析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依據。轉載請説明來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