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筆網CEO怒懟高瓴的“天問”,市場早有定論

創始人需要明白:從上市第一天起,創始人和股東關係,就不同於上市之前了。創始人希望股價越來越好,而股東則是越漲越賣,雙方會存在持續的博弈。

近期,粉筆(02469.HK)CEO張小龍在個人朋友圈發文,抱怨股東高瓴在公司上市後大規模減持。

雖然張小龍第二天又發了一條朋友圈進行了解釋。但此事還是引發了市場對股東減持上市公司的熱議。

粉筆網CEO怒懟高瓴的“天問”,市場早有定論

張小龍或是酒後口誤。但需指出的是,減持退出是股權投資的正常環節,不一定意味着不看好或不支持企業。長期來看,也不會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股權投資是一種長期的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投資機構在項目初期就承擔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需要陪伴企業從創業到上市數輪“闖關”進程,並提供從資金支持、戰略指導、管理協助到資源對接等多方面的幫助。

當項目發展到一定階段,達到預期目標或超出預期收益時,投資機構有權利通過減持退出來獲取相應的回報。這是對投資機構付出的努力和承擔的風險的獎勵,也是對項目價值的確認和鎖定。

根據華興數據研究團隊整理、清科私募通、Wind等相關數據,2022年共有905家獲投公司完成退出,其中339家公司通過IPO方式退出,佔比37%。在這339家通過IPO退出的公司中,其中76%選擇在A股上市,A股仍是近3年最重要上市退出渠道。

對股權投資機構來説,承受壓力最大的是退出端。中國私募股權市場二十多年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華興數據研究團隊追蹤,目前有超過7萬億人民幣的存量資產面臨清盤。

特別是2022年以來,很多公司IPO後估值“倒掛”,對臨近退出期基金的DPI(distributed to paid-in capital,衡量出資人最終獲得基金投資回報的倍數)要求更為苛刻。

因此,當企業成功上市後,減持退出既是股權投資的正常安排,也是投資機構為背後的LP(有限合夥人)——投資機構的出資人——優化資產結構的重要手段。

通過減持退出,LP(出資人)可以將更多的資金,投資到其他更有潛力的創業公司,為市場輸送更多的流動性。完成一個健康有序的:投資-獲益-分配-再投資的循環閉環,有利於推動經濟大盤持續向前發展。

此外,人民幣PE基金的期限普遍是“3+2”(即3年投資期+2年回報期);VC基金的標準期限則是“5+2”;而美元基金普遍有10年或11年的期限,以“7+2+2”的基金結構較為多見,即7年投資期,2年回報期,如退出環境不好,還可再延長2年。即使這樣,仍可能面臨基金期限和被投企業發展週期、退出時間點的錯配矛盾。

所以,很多時候,投資機構是因為基金期限到期,而被動減持,並非是不看好公司的長期發展。

還有一點,市場上長期存在一種觀點,即投資機構減持退出,對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傷害”。

但對於一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説,這恰恰表明了上市公司已經達到了一級市場投資者的預期,或者超出了他們的預期,一級市場投資者已經獲得了相對滿意或能夠接受的回報。

上述行為本身並不能表明被投公司的中長期價值發生變化。且從歷史數據來看,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正常退出,並不會影響到公司基本面以及中長期的股價走勢。

對於一些優秀的上市公司而言,一級市場投資者的退出,相當於給二級市場輸出了流動性,還有利於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買入。當然,前提是公司本身的長期價值是被市場所看好,比如寧德時代這樣的優秀公司。

投資者需要真正關注的,是上市公司實控人的大幅減持。

粉筆網CEO怒懟高瓴的“天問”,市場早有定論

最後補充一點,公司的創始人需要明白:從上市的第一天起,創始人和股東關係,就不同於上市之前了。創始人希望股價越來越好,而股東則是越漲越要賣,雙方會存在持續的博弈。

如何處理好這種博弈,對創始人而言,特別是公司剛上市的創始人,是一門必修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1 字。

轉載請註明: 粉筆網CEO怒懟高瓴的“天問”,市場早有定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