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有助於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當前,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提升服務效能,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監管部門積極推動科技金融發展,相關政策紅利頻出。中國銀保監會在2021年11月發佈的《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指導意見》提到,充分發揮銀行業保險業服務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推動完善多層次、專業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體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促進創業投資發展,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科技中介服務專業化水平。
完善科技金融體系
伴隨政策紅利的推出,相關業務發展也較為迅猛。從銀行業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較2021年年初增長23.2%,比貸款平均增速高出12.1個百分點;銀行業金融機構外部投貸聯動項下科創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8.3%;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共959家,同比增長14.4%。
不僅有量的增長,還有質的提升。銀保監會有關部門在提供上述數據的同時,還介紹了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工作,包括:立足機構定位,督促指導各銀行保險機構迴歸本源,為科技創新提供針對性強的金融服務;要求開發性、政策性銀行積極為科技創新提供中長期融資支持;推動商業銀行努力實現科技企業貸款餘額、有貸款户數持續增長,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鼓勵保險機構完善科技保險產品體系,形成覆蓋科技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的保險保障;督促非銀行金融機構為科技創新提供綜合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等。
下一步,如何完善多層次、專業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體系?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還要繼續完善專業機構體系,鼓勵銀行機構在科技資源集聚的地區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和科技支行,鼓勵保險機構設立科技金融事業部或專營部門。與此同時,加強多方合作,優化外部環境,配合發改、科技、工信等部門,做好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評價等領域發展規劃工作。
在研究機構看來,科技金融體系要發揮作用,必須與創新體系相匹配,同時,要避免單純的金融投機行為。中金公司去年底發佈的《科技與產業鏈發展研究報告》提到,我國金融體系應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服務。一個有效的創新體系需要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形成激勵和扶持機制,資本促進創新的關鍵是通過信息披露、投資者保護、培育長期資金支持實體企業的研發和資本開支,而不是單純的金融投機。
創新產品和服務
山東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商,其產品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知名飲料企業無糖飲品,公司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名單。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隨着消費者對無糖飲品需求日益增加,產品供不應求,企業存在擴大產能的資金缺口。光大銀行濟南分行業務人員瞭解情況後,給公司設計了融資方案,通過鎖定下游核心客户回款方式進行風險緩釋,給我們發放了1億元信用貸款,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大量科技企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輕資產、抵押難的問題,無法通過傳統的融資方式拿到銀行貸款。
建設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認為,銀行服務科技創新企業除了需要完善產品體系,還要積極拓展服務內涵。對於不同的科技企業應研發專屬信貸產品,滿足不同類型科創企業融資需求,這也對銀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建設銀行目前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覆蓋企業成長週期融資鏈條的“孵化雲貸”“科技雲貸”;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合作研發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新模式“雲知貸”;針對“專精特新”小微企業研發的“善新貸”等。
據介紹,在實際操作中,銀行往往還需要滿足科創企業融資、融智等綜合服務需求,聚合政府部門、產業園區、高校院所、創投機構等智力資源。
上述建設銀行業務負責人表示,從金融機構自身來説,要破解科技企業的融資難題,需要改變原有的對科技企業的評價方式,推出新的評價體系。要依託大數據,從技術轉化力、研發穩定性等多個維度評價科技企業持續創新能力,變“資金流”為“技術流”,從“看磚頭”到“看專利”,突破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張表”,找到“第四張表”——科技創新表。運用分層評價結果,對創新能力強、有市場潛力的企業給予增信,讓企業憑藉科技“軟實力”就能獲得信貸“硬資源”,助力解決中小科創企業“評價難、融資難”的痛點。
不斷創新對科技企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也是監管部門所樂見的。銀保監會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監管部門鼓勵銀行機構結合科技企業發展階段特點、金融需求和風險特徵,採取更加靈活的利率定價和利息還付方式。如探索“貸款+外部直投”等業務新模式;規範開展保單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等業務;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自願前提下,支持商業銀行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保險機構、信託公司等出資創業投資基金、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為科技企業提供股權融資。
用好各類激勵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税收優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税優惠等政策。
這相當於對企業創新直接補貼了“真金白銀”。“國家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的新政策,給公司研發新技術增添了新動力。”廈門哈希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經理易少芳説,像他們公司一樣的初創型小微科技企業,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有更充裕的流動資金加大研發費用投入。
近年來,財税政策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扶持力度,強化創新驅動。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5.3%,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大幅精簡預算科目,提高間接費用比例,為科研人員潛心鑽研創造更好條件;啓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獎補政策,支持1300多家“小巨人”企業發展。
2021年,我國將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並且允許企業按半年或者前三季度提前享受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雙重”利好鼓勵創新,全年有32萬户企業提前享受到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税額3333億元。“今年進一步擴大了研發費用加計100%扣除政策的適用範圍,將有效降低創新企業的税收負擔,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税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表示,通過實施一系列政策與企業同向發力、效應疊加,將有力促進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經濟日報記者 陸 敏 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