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以來,新股密集破發,進入2022年隨着A股二級市場大幅調整下行,新股破發情況依然在發生。在打新神話破滅的當下,新股破發成為打新人想回避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大痛點。
wind數據顯示,去年初至2月16日,已有565家公司(滬深北)成功登陸A股市場。其中有76家公司股價至今仍跌破發行價,佔期間發行A股公司總數的13.45%。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跌破發行價的70多家公司中,有11家是醫藥製造業企業。而破發跌幅前五的新股中,四家是醫藥公司。當前,醫藥領域已然成為新股破發重災區。
中信證券“無效”護航
醫藥新股破發頻出,作為券商龍頭的中信證券也是有力未逮。
數據顯示,自去年三季度以來,中信證券作為保薦機構(主承銷商)或聯席保薦人(聯席承銷商),共保薦47家企業上市,這其中包括亞虹醫藥、迪哲醫藥、澳華內鏡、成大生物、多瑞醫藥、義翹神州及金迪克等7家藥企登陸A股。
而截至今年3月1日,亞虹醫藥、迪哲醫藥、成大生物等新股上市至今均已跌破發行價,相較發行價格,已分別跌去33.6%、38.4%及38.5%,金迪克則在破發的邊緣徘徊。
在此期間,跟投業務蠶食着中信證券的收入,中信證券在三家破發醫藥企業上,跟投浮虧累計達8822.1萬元。
據統計,加之3家尚未破發的新股,這些藥企給中信證券至少帶來了共計2.95億元的保薦承銷收入,具體來看,中信證券參與亞虹醫藥獲得承銷費及保薦費1.30億元、金迪克為6433.99萬元、澳華內鏡為6142.71萬元、多瑞醫藥為3959.60萬元。
由於迪哲醫藥、成大生物及義翹神州招股書未單獨披露中信證券承銷費及保薦費用,所以並未參與上述計算,從三個項目總保薦及承銷費用分別為9564.42萬元、2.15億元及2.37億元粗略推測,中信證券7家藥企承銷費及保薦費用共計約5億元。
不過,當破發疊加跟投與棄購之時,中信證券的收入卻存在被蠶食的情況。在保薦迪哲醫藥時,中信證券子公司中信證券投資有限公司參與其戰略配售,最終獲配120萬股。此外,迪哲醫藥網下投資者全額認購,但網上投資者棄購股數14.82萬股,對應棄購金779.28萬元。粗略計算,中信證券在包銷及跟投方面共計投入7088.88萬元。根據3月1日收盤價算,中信證券跟投浮虧約2420.4萬元。
成大生物方面,中信證券同樣通過子公司參與跟投,最終獲配股份數量90.9萬股,獲配金額9999萬元。根據3月1日收盤價算,中信證券跟投浮虧約3854.1萬元;亞虹醫藥方面,中信證券通過子公司獲配股數330萬股,跟投浮虧約2547.6萬元。
藥企經營業績持續下滑
從破發公司的情況來看,不難發現,未盈利的創新藥或創新型醫療器械研發公司佔了大頭,而業績持續下滑更是極為常見。
具體來看,亞虹醫藥2021年營業總收入為0.46萬元,上年同期未產生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虧損2.38億元。據其預計公司未來幾年未盈利狀態預計持續存在且累計未彌補虧損可能短期內繼續擴大;成大生物2021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2.80%;迪哲醫藥和金迪克2021年均營、利雙降。除多瑞醫藥尚未披露業績情況外,澳華內鏡是目前唯一業績表現突出的藥企。
對於未盈利藥企而言,雖然近兩年資本市場對這些企業打開大門,越來越多的創新藥企步入資本市場,但隨着時間的演變,這些上市藥企如何通過商業化來兑現價值承諾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有市場人士指出,一家創新藥企要想在市場上取得商業化的成功,需要具備產品管線、商業化能力、產能搭建三大要素,單一的產品管線已經難以獲得投資者認可,因此,未盈利公司還需要修煉真實力、打造過硬的產品。
益方生物過會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信證券保薦的益方生物已成功過會,並於2月18日提交科創板IPO註冊,擬募資24.09億元。
據悉,該公司聚焦於腫瘤、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型藥物研發,其上市也選擇了科創板,但益方生物同樣具有尚未盈利的特徵。
其招股説明書顯示,益方生物無一產品上市,2018至2021年上半年,益方生物僅在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5530萬元,淨利潤分別虧損1.03億元、9498.59萬元、10.53億元、1.67億元。目前,益方生物產品管線有1個處於新藥上市申請階段,3個處於臨牀階段的核心產品(D-0120、D-0502及D-1553)和5個臨牀前在研項目。
目前最快能上市並能為其帶來收益的是已對外授權產品——BPI-D0316(第三代 EGFR TKI),2021年3月已提交上市申請,但目前該靶點賽道競爭激烈,其前景仍未可知。未來,益方生物能否將創新成果轉化,並實現其市場價值,還待時間檢驗。
所以,這樣的益方生物會成為中信證券保薦的又一家破發藥企嗎?大家暫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