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韓理)訊,首家百億外資私募誕生。
隨着由橋水中國擔當投資顧問的新產品成立,橋水中國的規模成功突破百億。據悉,這隻新產品募資80億元,有代銷渠道半天就賣了30億元。
自外資私募進入中國市場以後,對於外資私募的認知也從最開始的“鯰魚效應”到後來的“水土不服”。這種認知的轉變主要體現在規模上。
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在目前備案的34家外資私募中,目前僅有潤暉投資、騰勝投資、德劭投資、元勝投資、橋水(中國)投資、瑞銀投資6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突破20億元,其中元勝投資管理規模超50億元,橋水(中國)投資剛剛晉級百億私募。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基金的爆賣或是得益於其業績相對穩健,據悉橋水中國的某基金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期間,區間最大回撤僅4.4%,同期滬深300指數最大回撤為10%。
橋水中國規模破百億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橋水(中國)投資管理規模區間已達100億以上。這也是首家估摸突破百億的外資私募。
公開資料顯示,橋水(中國)投資成立於2016年3月,2018年6月獲批成為外商獨資企業性質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這也標誌着橋水在中國的私募業務正式啓動。
記者從基金業協會官網看到,截至目前,橋水(中國)投資旗下共備案了33只產品,除了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一號和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二號是以前備案成立的產品,其餘均為近期剛剛備案成立。
而在新備案的產品中,一隻是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三號,其餘均為“華潤信託-創意擇優信持”系列信託計劃。而正是基於信託計劃系列產品的發行成立,橋水投資一舉成為首家百億外資私募。
由華潤信託發行、橋水中國擔當投資顧問的“華潤信託·創意擇優XX系列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在中信證券、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個券商、銀行等渠道發行,受到投資者的關注。短短一週時間募資約80億元,其中一家銀行代銷渠道半天時間就賣出超30億元。
資料顯示,該產品的認購起點為200萬元,封閉期一年。從投資策略看,新產品採取全天候增強型策略,投資標的為中國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及其衍生品。產品目標是通過高度分散化投資獲取持續穩健收益。
對於橋水中國新基金的熱賣,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得益於其業績相對穩健,據悉橋水中國的某基金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期間,區間最大回撤僅4.4%,同期滬深300指數最大回撤為10%。另一方面則受益於當前高淨值客户對量化投資策略的持續追捧,很多買不到國內頭部量化私募機構產品的高淨值客户紛紛轉投橋水中國的這款量化策略新產品。
曾被質疑“水土不服”
回顧橋水(中國)投資在中國發展之路也並非一路坦途。
自2018年正式獲批成為外商獨資企業性質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橋水中國在當年成立了第一隻產品——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一號。兩年後橋水才成立了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二號。而此後的時間裏,橋水中國的規模始終保持在20-50億之間。
而作為打開中國市場的全天候增強策略也遭遇了部分投資者的質疑。
全天候策略是經典的“四宮格”:在對經濟環境進行四分的前提下,全天候策略將資產類別與其適應的市場環境一一對應:(1)在經濟上升期,股票、商品、公司信用債、新興市場債券將有較好表現;(2)在經濟下降期,普通債券和通脹聯繫債券表現較好;(3)在通脹上升期,通脹聯繫債券、商品、新興市場債券表現較好;(4)在通脹下降期,股票、普通債券表現較好。
在“四宮格”中,橋水給每種經濟環境分配了相同(25%)的風險權重,也就是説,“四宮格”期望通過將風險等量分佈於四種經濟環境來達到組合的分散和平衡。
橋水中國掌舵者王沿曾指出,橋水基金多年來的投資策略是:儘量平衡全部的投資組合,把做絕對收益的阿爾法和做相對收益的貝塔分開,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選取多個相關程度較小的資產形成資產組合,從而抵禦各種不確定性,從而達到相對穩定的回報。
而根據中國證券報此前的報道,有投資者稱,2020年4月橋水基金的境內私募收益單月漲超10個百分點,這也引發了投資者對其穩定性的質疑。而在2020年3月,橋水也曾面臨“爆倉風波”,全天候策略一度被質疑是否失靈了。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全天候增強策略抵禦市場波動似乎得以驗證。記者瞭解到,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期間,區間最大回撤僅4.4%,同期滬深300指數最大回撤為10%。
外資私募佈局謹慎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經備案成功的外資私募共有34家,今年以來備案成功的外資私募僅有3家,相較於去年已有所減少。
而在34家外資私募中,目前僅有潤暉投資、騰勝投資、德劭投資、元勝投資、橋水(中國)投資、瑞銀投資6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突破20億元,其中元勝投資、橋水(中國)投資管理規模超50億元,橋水(中國)投資剛剛晉級百億私募。此外,惠理投資、英仕曼(上海)投資管理規模在10~20億間,其餘26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均不足5億元。
一位外資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對於他們來説,規模擴張並不是最重要的,更希望客户能夠理解並與他們擁有一致的投資理念,同時引導客户長期持有。
不過,在一位私募基金研究人士認為,外資私募在當前階段仍然抱着“卡位”思維來到中國,母公司強調對於中國市場的佈局,絕大部分是試探性的嘗試,持觀望態度,並未投入大量資源。
規模難以增長,一是存在明顯的水土不服,比如在產品路演過程中面對中國的個人投資者,外資私募學究派以及外企高大上的風格顯得格格不入;二是外資金融企業的合規一般非常嚴格,對於產品的宣傳特別是業績的披露非常謹慎,瞭解的人不多。
記者查詢發現,絕大部分外資私募都沒有公佈旗下產品的業績。不過從零星披露業績的產品來看,各家外資私募的業績差距也較大。比如2020年1月22日成立的瑞銀投資旗下的某隻股票策略產品,截至12月9日的收益仍然處於虧損狀態,而路博邁旗下的某隻成立於2020年5月的股票策略產品,截至12月3日的累計收益就達到了33%。
業內人士指出,外資私募進入中國市場在帶來“鯰魚效應”的同時,自身也需要適應中國市場以及面臨競爭。不過隨着橋水中國的這一案例,外資私募或許尋求到了一條擴大規模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