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視覺中國
日前,甲骨文宣佈以每股95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醫療IT企業Cerner Corporation,耗資28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03億元)。
可以説,這是一場醫療領域的世紀收購,前者是全球最大的軟件供應商,後者是美國醫療信息化領域的史詩級企業,擁有龐大數量的醫院客户與豐富種類的臨牀信息系統。
在國外,醫療IT行業的兼併整合已經如火如荼,在國內,由政策主導航向的醫療IT市場正在從信息化向智慧化“變革”,行業整合意圖初顯,但在這場多角色獻力的“智慧基建”中,多重標準疊加數據壁壘,絕對頭部缺席,資本也不敢冒進。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醫聯體建設開始於2015年,此後,互聯互通的觸角真正延伸至院外。易聯眾(300096.SZ)、衞寧健康(300253.SZ)、萬達信息(300168.SZ)、東軟集團(600718.SH)股價在2015年迎來峯值,至今未能翻越。2021年9月,中泰證券研報指出,醫療IT行業估值處於歷史底部區域。
上一次,醫療IT企業受到資本關注還是在2020年,疫情突襲,醫院急需提高運轉效率,並且為患者提供大批量遠程服務。隨着疫情趨於常態化,這一賽道逐漸被冷落。
首先,相對於風口型行業,醫療IT增長相對穩定,總體而言,企業毛利率在20%到50%之間浮動,單看某一企業,毛利率長期穩定,創業匯康近7年毛利率浮動區間為48.3%-55.4%;其次,在行業統一標準未完善前,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智慧化改造一直在各行其是,資本更想看到積聚的不兼容矛盾得到有效解決,而這一時間節點還不明朗。
身處智慧醫院賽道的老玩家們,在二級市場的價值還未被充分肯定。但讓醫院變“聰明”這件事,長期來看是大勢所趨,政策利好輪番釋放,如今更多的“編外隊伍”也蜂擁而至。
大興土木的行業建設究竟改變了什麼?在推進的過程中,有哪些痛點至今沒有解決?多角色入局能讓“智慧”早點到來嗎?鈦媒體App在此回顧智慧醫院的十年征程。
智慧改造:信息化的十年之路2020年,《關於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印發。2021年3月,醫院智慧管理分級評估試行標準發佈。
在信息化的基礎上,試行標準將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應用於醫療場景,智慧醫院建成後,能夠全方位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這一統籌層面的政策出台背後,是已經持續10年的醫療IT基建完善工程。
2011年,《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方法及標準(試行)》推出,設定8個等級,為了達到評級標準,醫院電子病歷系統(EMR)建設紛紛提上日程。這一年也可以被稱為智慧醫院的啓幕之年。
電子病歷是一個剛需場景。醫生的狂草手書常常難以辨認,手寫病歷的積聚形成了大量難被再利用的異構數據資產。通過電子病歷系統,患者在整個病程中發生的所有信息都被記錄在案,形成的結構化數據,可以在患者診療、學術科研、以及區域醫療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不限於針對患者病程的出入院記錄、手術記錄、醫囑單等,擔負醫院數據集成重任的電子病歷,還包括了來自PACS(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LI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RIS(放射信息管理系統)等系統的影像結果、實驗數據、病理結果等。
而PACS、LIS等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電子病歷的推行幾乎同步進行,一場信息化革命在醫院內部的各細分環節都按下了啓動鍵,包括HIS(醫院管理信息系統)、OA(辦公自動化系統)、藥品庫存管理系統,以及人口信息平台、區域性醫療大數據平台、醫保結算和監控系統等等。
承建上述醫院信息流轉通的便是醫療IT企業。2015年,分級診療制度推出,醫療機構間的電子病歷開始共享,此外,國務院辦公廳發佈《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提出要實現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以及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醫院“孤島”上的信息開始流轉互通,龐大的院內信息再利用價值將被釋放,已經做了多年醫院信息化基建工程的醫療IT賽道,吸引了資本的注意力,衞寧健康、萬達信息、東軟集團、東華軟件、達實智能、易聯眾等企業率先受益,股價奔向頂峯。
在那之後,醫院信息化開始升級,並在2018年迎來智慧化轉折點。當年,《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推出,互聯網醫院新業態誕生,慢病線上複診、續方獲得許可,醫療服務從線下向線上延伸。次年,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試行標準出台。
智慧醫院是醫療新基建的高級形態,其具體定義和建設標準,在國家層面暫時沒有統一標準。但可以確定的是,智慧醫院包含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醫療三大板塊,分別對應醫療工作者、患者和醫院運營者。
智慧管理即物資管理、財務管理、數字化手術室,智慧服務包括便民結算、智能導醫、遠程醫療、掛號服務,智慧醫療則是臨牀輔助決策支持、臨牀數據中心、影像輔助。
具體通過什麼路徑來實現智慧醫院?可以參照其他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智慧管理的前提是信息化,智慧服務的基礎是在線化,智慧醫療的條件是智能化。
換句話説,醫院信息化的暢通是智慧醫院的先決條件,而電子病歷是醫院信息化的主角,這就決定了醫院智慧改造的起點在電子病歷。圍繞電子病歷,醫院內的業務和數據才有基礎能產生交互,院內外互聯、智能化應用才能有落地條件。
對醫院來説,與企業合作搭建醫療信息化通道是第一步,從信息化跨越到智慧化才是最終目標。基於此,醫療IT企業自身也在同步醫院需求做邊界拓展。至今,醫療IT企業已經不是單純解決信息化問題,而是輸出智慧醫院整體解決方案。
新舊勢力齊聚,智慧醫院系統工程需要共建在智慧醫院領域,醫療IT企業、硬件廠商、醫療設備廠商均有參與,但其中的信息化建設主力軍具有先發優勢,尤其是已經上市的醫療IT龍頭企業,基本壟斷了大額智慧醫院項目。
(2020年智慧醫院中標項目金額TOP10)
國泰君安數據顯示,2021年12月,新增訂單數量344個,環比上升9.55%,衞寧健康新增訂單105個,貢獻最大數量;12月新增訂單金額11.97億元,東華軟件新增訂單2.02億元,貢獻最大金額。
在傳統信息軟件供應商中,衞寧健康、東軟集團、萬達信息已經是頭部位置,外加東華軟件、創業匯康,都為目前市值站上百億元的醫療IT企業,其中,衞寧健康、東華軟件市值在200億上方。
以衞寧健康為例,雖然目前公司仍以傳統的醫療信息化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但同時也在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業務,2020年4月推出醫療健康科技產品WiNEX,並在2021年4月升級至2.0版本。WiNEX能夠幫助實體醫院搭建個性化的互聯網醫院,2.0版本則有8款產品,包括臨牀、影像、病案三大醫療場景。
在傳統的信息軟件能力之外,衞寧健康拓展了智慧醫院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互聯網能力,這能幫助其持續獲得智慧醫院的訂單。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發佈的《2020智慧醫療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規模已突破千億元大關,預計2021年規模將達1259億元,行業將進入智能化、高效化、規模化發展的高速增長期。
早在2019年,衞健委針對智慧醫院給定的概念中就明確了智慧醫療的概念包含於智慧醫院,那麼,智慧醫院市場是超千億元規模的市場。即便傳統的軟件信息廠商都在提供更多元的服務,但也無法做到完全覆蓋,尤其是細化到具體科室中的某一病種,其他玩家的加入剛好形成補充。
在臨牀輔助決策方面,醫療影像AI企業走在前列。強聯智創專注於腦卒中領域下的智慧醫療,推想科技將深度學習技術用於肺結節的智能檢測與篩查,鷹瞳科技聚焦於AI視網膜影像識別。
無論是腦卒中領域還是肺結節分析,抑或是眼底照相更早發現病變,這些通過大數據深度算法來輔助醫生的的診療決策,其核心都是提供醫生工作效率,縮短診療時間,各佔智慧醫院建設中的一環。
已經與醫院建立聯繫醫療器械廠商藉助已經有設備入院的優勢,也參與到了智慧醫院的搭建。2021年5月,本土醫療設備老牌企業邁瑞醫療集中展示了瑞智聯、瑞影雲++、邁瑞智檢實驗室三大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分別覆蓋監護、醫學影像、體外診斷三大業務領域。
在更完整的智慧醫院建設中,還涉及到醫院建築體的智能化。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院長劉瀚旻認為,建築的智能化,不僅針對醫院已有的成型建築的改造,還包括對新建築的規劃,前者相對困難,後者更便於實現智能化。
舉一個例子,在疫情期間,短時間內湧入醫院的患者指數型上升,而傳染類病種又需要與其他區域做好區隔,這帶給傳統醫院有序分配區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華西第二醫院院與成都市高新區聯合建立的高新婦幼保健院規劃中,就加入了“平戰結合”區域,日常的保健區域,突發情況之下,能快速切斷與其他區域的連通,形成獨立的救治區域。
劉瀚旻院長介紹稱,智能化的建築還包括硬件設備、醫療耗材的智能,通過智慧化管理,華西二院已經實現了裝備耗材的全生命週期管理,醫院所有暖箱的使用管理,目前正在探索開放式的儲藏貨架的智能管理、基於5G的設備耗材的物聯網管理。
他説:“所有的這些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大的建築的自動化。”
在醫院建築智能化方面,美的已經入局。今年10月,美的發佈了“智慧醫院LIFE流解決方案”,從交通流(Logistics Flow)、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體驗流(Feeling Flow)、能源流(Energy Flow)四個維度對智慧醫院的建設進行頂層規劃,分別對應人行物流解決方案,數據互聯、貫穿全流程的數字解決方案,人性化的用户體驗系統集成,採用節能技術打造的系統性智慧能源優化解決方案。
美的美控總經理孫靖介紹稱,交通流的設計最為複雜,因為醫院的人行、物流多樣,車輛種類、患者身份以及疾病表現都不同,需要設置物物通道、食品通道、藥物通道等多種的動線設計;信息流是把上百個不同的信息系統的流向打通,不要讓患者的就醫流程出現斷裂,每一步都有系統提供的指導信息;進一步地,也就優化了患者的就醫體驗,做到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輸出;能源流是醫院中同樣非常複雜的供冷供熱,部分場所需要長期冷鏈,一些場景又要長期熱源,還有冷熱需求並存的手術室,需要從設計之初就做好多方平衡。
在孫靖看來,中國的醫療機構在2018年之前,主要處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階段,當時也滋養了一批醫療IT企業,這一階段中,醫療的信息化大幅提升,HIS系統得到完善,醫護人員感受最為明顯,他們的工作效率受益於信息化而提升,但是患者對這一變化的感受並不明顯。
“因為HIS系統知道一位患者從某一科室出來後該去哪裏繼續檢查,而患者還是拿着一張紙四處去找,所以我們要做智慧化,把這些東西和很多物聯網的技術、自動化的技術結合起來。美的眾多的物聯網技術在這個時候就是要做補充和融合。”孫靖説道。
解決痛點,尚需時日電子病歷讓醫院開啓信息化的進程,再升級到智慧化階段,這是一條清晰的遞進路線,因為國內醫院水平的參差不齊,每個節點的推進,主要由拉高平均水平的前端醫院牽頭。但是整體來看,中國智慧醫院的建設還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並且存在還未解決的發展痛點。
智能建築和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和產品供應商南京天溯的董事長王偉江表示,智慧醫院的建設中,線上線下相對分離,二者之間融合較差,此外,信息孤島的現狀仍然存在,因為智慧醫院的建設從一開始並沒有指導性的頂層規劃,而是按需求推進,其中即使有特別突出的部分,也會因為鏈接的不通暢導致效果得不到發揮。
美的美控孫靖也有類似觀點,他認為,智慧醫院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缺乏頂層架構,也缺少一些能幫助智慧醫院發展的具體指引。他説:“未來的趨勢是無論院方組織還是行業參與者,都要意識到整個規範標準頂層設計的重要性,要走以人為中心的這種設計方式,就是突破不同的系統實現場景化,這個場景化不是單純的交通和信息,而是基於門診場景、病房場景、手術場景的集中化的解決方案。”
智慧醫院領域現行的政策,多為各類水平分級的評估標準,這更傾向於結果認定,具體到建設執行層面,就屬於一千個醫院有一千種路線。
具體到各部分鏈接不暢的問題,國家衞生健康委統計信息中心健康醫療大數據辦公室主任曾良懷此前表示,要利用新技術實現多系統人工集成,首先就是建立多系統集成融合的智慧醫院,這樣一來,業務系統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更多系統之間的協同交互和信息共享,才能實現。
對比國外,雙方的差距自信息化階段就已出現,華創證券數據顯示,在2018年,美國醫院IT投入佔年收入的比重為2%-4%,歐洲市場通常會有3.9%的支出用在數字產品及服務上,而中國2018年IT投入比重約為1.33%。
再往前追溯,在電子病歷部分,2020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CHINC)發佈的信息顯示,2019年國三級醫院電子病歷評級的平均分是3.11級,二級醫院為1.59級,平均為2.08級。反觀美國,華創證券研報引用的數據顯示,2006年美國約7有成醫院的電子病歷為2-3級,到2017年,超7成醫院達到了5級以上。
國內的電子病歷領域已相對成熟,2021年3月,最新發布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2021-2025年)》提出,到2022年,全國二級和三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平均級別分別達到3級和4級;到2025年,建成一批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智慧醫院,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形成。
政策再次站在賽程中段,對醫院和參與電子病歷、信息化建設的醫療IT企業等各路玩家提出了升級版的基建要求。未來,各方角色將在智慧基建中發展壯大,資本將會進一步深入、攪局,中國的頭部企業也將面世。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丨楊亞茹,編輯丨孫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