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升降”,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經濟界面】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煤炭、電力供需持續偏緊,多種因素導致一些地方採取有序用電措施,引發社會關注。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能源安全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
最新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所佔比重下降0.2個百分點。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加快提高,煤炭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專家認為,一“升”一“降”,釋放了積極信號。透過“升降”趨勢,可看出我國能源發展正向着清潔低碳方向邁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1、佔比相對較高 煤炭仍是基礎能源
【現狀】
2020年年底發佈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稱,煤炭仍是保障能源供應的基礎能源,2012年以來原煤年產量保持在34.1億—39.7億噸。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炭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90%以上。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張有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與世界能源結構相比,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佔比相對較高,這是由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所決定的。近十幾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我國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和北方冬季清潔供暖,大力推進“電代煤”“氣代煤”,煤炭消費佔比明顯下降。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下降至56.8%。
“我國電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火電佔比持續下降,而非化石能源發電佔比則快速提高。”張有生説,相較而言,我國是世界上能源結構調整最快的國家,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體系。
然而,張有生也表示,當前我國火電佔比仍然較高,意味着發電用煤量還將居高難下。面對以煤為主的能源稟賦,我國要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實現清潔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清潔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王霽雪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在國家能源供應中發揮着重要基礎和兜底保障作用。同樣,短期內,火電作為基礎支撐性電源的地位也不會改變。
2、並非“避之不及” 清潔高效發展火電
【案例】
如今,越來越多煤礦用上5G,變得更加“智慧”:工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下井”了,而是坐在辦公室裏,遠程操控相關機器設備進行井下采煤作業,開採、運輸等畫面實時、清晰地呈現在辦公區大屏幕上,一目瞭然。
能源高質量發展,並不是意味着對煤炭“敬而遠之”“避之不及”,而是要有序發展先進產能,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根據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2021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將下降到56%以下。我國將加快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進大型煤炭基地綠色化開採和改造,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將清潔高效發展火電,實施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執行更嚴格能效環保標準。
“我們必須高度關注火電行業綠色發展。”王霽雪説,在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火電“壓艙石”的作用應更多體現在保障電力安全、降低電力系統碳排放等方面,要在此基礎上統籌實施火電改造,將火電升級為彈性保安電源。
在張有生看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持續升級,將推動能源需求結構升級,助推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提升。電力系統在未來能源系統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電力安全將成為未來我國能源安全的主要內容。
“電力結構調整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張有生説,火電的發展定位出現重大調整,即由過去以基荷為主轉向基荷與調峯並重。在電化學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儲能調峯方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利用前,保持適度火電,既能發揮火電對電力安全供應的兜底作用,也能為新能源大規模發展保駕護航。
張有生表示,火電實現高水平綠色發展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要繼續挖掘節能減排潛力,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各類常規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大碳捕獲、利用與封存項目技術研發和工程示範,做好技術儲備,推動火電低碳發展。
3、不能“因噎廢食”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案例】
近日,我國一大批大型風光基地項目陸續開工。10月15日,甘肅河西張掖武威15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等1285萬千瓦項目集中開工,青海國家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海南基地項目、海西基地項目集中開工;10月16日,內蒙古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開工;10月19日,內蒙古大唐托克托200萬千瓦外送項目開工……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要具備資源稟賦優越、建設條件成熟、實現有效消納利用等條件。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規模約1億千瓦。
近年來,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快速進步、成本持續下降,2021年起,國家已不再對新建項目給予補貼,這意味着風、光已完成平價上網,實現了與火電“同台競技”。
王霽雪告訴記者,我國是可再生能源產業大國,風光電產業鏈相對齊全,產品技術指標和經濟性均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擁有多個世界級的行業頭部企業。大力發展風光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
“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顧此失彼’。”王霽雪説,受自身特性限制,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能夠保證的供電能力較低,還需其他電源或儲能提供平衡能力,以確保電力系統實時平衡,不發生失穩風險。“十四五”期間,要重點研究如何提供系統支撐,更好發揮風光電能源替代作用。
張有生建議,未來,要繼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在西部、北部等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地區加快發展集中式電站;在中東部及南方地區,加快發展分佈式清潔能源項目。此外,要積極有序推進我國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地區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支撐當地清潔低碳發展。
“水電是我國較成熟的非化石能源之一。”張有生説,今後要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提高電力系統的儲能和靈活性調節能力,促進風、光等波動性電源發展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本報記者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