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大格局的人,往往都具備這3種習慣
“人生由來不滿百,安得朝夕事隱憂。”——明·于謙
人人都渴望獲得成功,即便每個人對自己人生路上的成功定義所有不同,標準有所區別,但成功這件事都有一個類似的特點:不容易獲得。
簡而言之便是:能輕易獲得的成功,那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這跟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資源、能力等都有關係,也因此對成功的追求各有各的標準。
比如有些人覺得能夠年薪百萬就算是成功,但可能他們隔壁那個年薪百萬的鄰居卻想要資產過億。
這個例子舉得比較隨意,但道理卻是如此。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所面對的現實情況就是:你畢生努力追求的成功,或許只是他人的一日開銷罷了。
雖説各有各的成功標準,但相對於每個人自己而言,想要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就需要先成為一個有大格局之人。
不是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有大格局,但有大格局之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一個有大格局之人,通常都具備以下3種習慣,你具備了幾種?
拿得起,放得下:不糾結的習慣
有個非常經典的人生智慧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曾經有個人,他身邊的親人、愛人都離他而去。他感到很傷心苦惱,於是他去找到一位禪師來訴説痛苦。
禪師給他倒了一杯很燙的茶,他接過茶杯時因為太燙,茶杯掉到地上摔碎了。
於是禪師問他:“你為什麼會放手呢?”
他説:“因為茶水太燙了。”
禪師説:“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痛了,自然就會放手。”
一個有大格局之人,往往都能夠“拿得起”,也能夠“放得下”。
所謂“拿得起”其實説的是你的能力。一個人能夠拿得起多少東西,在於你的能力有多強。
你憑力氣拿起多少,是你的能力;你藉助資源拿得起多少,那也是你的能力;你哪怕藉助如貨車之類的東西能拿起多少,依然是你的能力。
而“放得下”則是你的心境。一個人在失去某個重要東西時,若想盡辦法挽回你也無力迴天,那麼就要放得下。
你能挽回多少,也算是你的能力表現;你能多久放下,就算是你的心境層次了。
對於“拿得起”多少,以及多久能“放得下”,事實上就是一種不糾結的習慣。不去糾結拿得起多少、多久放得下的結果,因為那是你能力和心境的必然。
我們要習慣於思考自己還有哪些能力上的欠缺,要習慣於修煉提升自我的內涵境界,如此才能成為一個有大格局,能拿得起又放得下之人。
不抱怨,不埋怨:善自省的習慣
生活中總會有很多人習慣於發牢騷。
自己遇到不順了,發個牢騷;看到一些不順眼的事,發個牢騷;比別人多付出了一些,發個牢騷;甚至因為錯過了一班公交,也會發個牢騷。
當一個人把發牢騷、愛抱怨養成了習慣之後,他的氣量就會越來越狹隘。
曾國藩曾經對愛發牢騷愛抱怨的人做出過如此評價:“他們的生活一定很壓抑,並且怨天尤人,氣量狹小。”
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發牢騷,那麼不僅不利於修身養性,還會耽誤自己做正經事情的心情。
很現實的情況是,發牢騷其實不僅根本不能改變你不滿足的現狀,還有可能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糟糕。
事實上,很多人自己也知道這個道理,但他們“習慣了”如此。
所以想要改掉這種愛發牢騷、愛抱怨的習慣,那麼就需要用另一種習慣來替代,而這種習慣就是“自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連這樣的聖賢之人都有自我反省的習慣,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一個人的習慣一旦養成都很難改變,但如果我們能夠用另一種可以達到更好結果的好習慣來替代它,那麼這就不算是“改變習慣”,而是“升級習慣”。
因為歸根結底,我們之所以發牢騷、愛抱怨,是因為“不滿足”,我們內心其實潛意識裏是想要改變現狀的,只是行為上採取了不適宜的方式而已。
既然“發牢騷”和“自我反省”都是為了改變現狀,那麼何不採用能夠達到目的的方式呢?
當你養成了“自省”的習慣之後,你不再抱怨、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心態就會平和很多、心境就會提升不少。
格局自然就大了許多。
顧大局,有遠見:做規劃的習慣
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名人,無一不是凡事以大局為重之人。
只有做人做事能夠顧全大局的人,才能夠看到更長遠的利益,如此才能更有獲得成功的希望。
所以一個人是否顧大局,跟其眼光是否長遠有直接聯繫。一個有遠見的人他才能真正懂得“舍小我成大我”的道理,也才能在此心態下去真正做到顧全大局。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着想,不去考慮自己的個人長遠利益,那麼他是不太可能做到真正顧大局的。
一個人真正顧全大局的根本在於,他知道如果只是着眼於當下的蠅頭小利會失去以後得到大富大貴機會。
有很多人覺得“顧大局”、“有遠見”是需要“天賦”的,但其實我們有一種習慣的培養可以讓自己的眼光更長遠,從而更懂得顧全大局的意義所在。
這個習慣就是“做規劃”。
稻盛和夫之前給想成就一番事業的年輕人一個感悟:“當對一個目標有着強烈持續的渴望時,苦苦思索體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見’那個嶄新的結果。”
他曾經此感悟總結為一個成功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考方式×熱情×能力。
我對這個方程式的理解是:要先習慣於做人生或者工作的規劃,然後再憑藉熱情和能力來執行,才能更好獲得成功。
當你養成了做規劃的習慣後,你會“清晰地看見”事情的走向,也能夠知道會在哪個節點有些許利益、哪個節點有一些損失。
如此當你真正走到那個節點時,你就會很清楚自己到底是要顧全大局放棄眼前蠅頭小利,還是要及時止損以獲得最大的收益保障。
做規劃的習慣養成之後,在外人看來你的“眼光”很長遠,但其實你自己心裏很清楚,這些都是你的“意料之中”。
所以,真正有大格局之人,是習慣於做規劃的。他們追求的不是虛無縹緲的“眼光”,而是腳踏實地的“長遠”。
寫在最後
有大格局之人,無論是為人還是做事都會有自己的行為習慣特點。
“拿得起,放得下”不糾結的習慣,側重於能力和心境的雙重提升;
“不抱怨,不埋怨”善自省的習慣,側重於行為和心態的相互協調;
“顧大局,有遠見”做規劃的習慣,側重於眼前和將來的利益抉擇。
當一個人能力、心態、行為、心境以及眼光都能夠得到更大提升時,他的格局就會越來越大,距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
最後用一個小故事來結尾,與君共勉之:
三個泥瓦匠在砌牆,有個人過來問他們在幹嘛。
第一個沒好氣地説:“你沒看見嗎?我在辛苦地砌牆啊,真是明知故問。”
第二個老老實實地回答:“我們在砌牆,準備建造一棟高樓。”
第三個則幸福洋溢地説:“我們呀,在親手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
十年之後,第一個還依然在做泥瓦匠,第二個則當上了工程師,而第三個成了建築公司的老闆。
明明同樣的工作,十年後卻有如此巨大差距呢?
你有什麼答案,留言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