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季度突破萬億美元,全球併購再掀熱潮,中國企業有哪些機會?

“就一季度交易數據而言,始於2020年第三季度的牛市表現沒有放緩的跡象。今年前三個月併購交易連續三個季度突破了萬億美元大關,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強勁的年度開端。”

近日,富而德律師事務所發佈第一季度併購市場觀點透視。數據還顯示,美股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併購助推一季度全球併購總額達11138億美元。其中,美國地區6100億美元,歐洲地區2100億美元,亞太地區1660億美元。

4月13日,富而德中國區合夥人王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採訪時表示,由於海外疫情仍在持續,全球經濟復甦可能會推遲。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定程度會影響中國企業跨境交易的實施。但是另一方面,由於疫情可能會使得很多境外公司的業績、現金流受到持續性顯著影響,潛在收購標的的數量將增加,給中國企業提供更多機會。

連續三季度突破萬億美元,全球併購再掀熱潮,中國企業有哪些機會?
家電行業併購活躍

今年一季度,中企在家用電器行業的海外併購尤其活躍。

3月初,海信家電認購了日本汽車空調企業三電控股,希望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美的機電事業羣完成了對日立在泰國的冰箱壓縮機業務交割。

3月末,國家監管部門批准了格蘭仕對惠而浦中國的要約收購,如果收購成功,格蘭仕將持有不低於惠而浦中國51%的股份。

王慶表示,“家電行業併購活躍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反映了中國製造業對於在這個領域收購外國資產的濃厚興趣。由於國內消費市場趨於飽和,中國家電企業走出去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通過海外併購,將補全自身品牌、技術等方面的缺陷,獲取比較成熟的海外銷售渠道以及上游的核心部件,或關鍵技術。”

王慶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由於地緣政治等因素,中國投資人目前還是把併購的標的國家聚焦於亞太地區、“一帶一路”沿線以及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國家。對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市場,預計2021年境外投資主要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現在跨境併購比較活躍的領域包括醫療行業、電器行業。未來國企也會更多關注東南亞、中東、拉美市場,尤其是涉及到能源領域,如發電、自然資源這些板塊。

審查趨嚴下的機遇

從去年開始,歐盟、美國、加拿大等國對於外商投資的限制越來越嚴格。

“國外投資審批政策日趨收緊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仍然覺得挑戰和機遇是並存的。”富而德中國反壟斷業務聯席主管尹冉冉表示。

尹冉冉舉了美國和歐盟兩個例子。“在美國,從整體風險趨勢來看,拜登上台後,對待中國企業的投資態度和特朗普政府不會有實質性區別。但是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我們也預期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現在的外商投資委員會可能會有更大的意願跟企業溝通,是否會有通過一些救助措施來解決一些問題的可能性。而這樣的意願,在特朗普任期內,我們幾乎是看不到的。所以在政策上可能發生的變化也給中國企業尋求在美投資,帶來了向前推進的可能性”。

去年,歐盟推出的外商直接投資審查的框架正式生效。“雖然在這個框架下並沒有建立一個歐盟層面的一站式審查制度,但實際上,通過在成員國層面建立一個信息分享和合作的機制,使得各個成員國之間能夠就某一項交易進行信息分享,並且提出意見。這樣的信息分享機制在很大程度上給了企業獲取相關國家審查信息的機會。同時,我們也看到,與美國過往對於涉及到中國企業的交易多數是採取禁止,甚至是遲遲不予審批的態度,使得企業主動放棄交易的情況不同,在歐盟大部分國家,交易之前發現風險點,可以提早和監管機構溝通,企業主動作出承諾和救急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取得讓交易完成審批的可能性”。

尹冉冉認為,從目前來看,儘管歐盟各成員國預計將有更多外商投資監管法規出台,但是總體來説,我們仍然覺得中國企業有機會去歐洲做併購,特別是在一些不是那麼敏感的行業。

境內交易趨向戰略性

雖然2021全球併購迎來良好開端,但受疫情以及外國審查趨嚴的因素影響,王慶認為2021年中國對外投資和去年相比不會有大幅上升,中國併購市場將以境內的交易來驅動。

“中國提出的‘雙循環’政策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希望打造更為強勁、完善的國內供應鏈,而且目前國家戰略還注重於國企改革、產業升級。所以2021年中國併購市場將以境內的交易來驅動,會更加趨向於戰略性。”王慶説。

王慶認為,今年會看到一些大型央企的重組、改革,互聯網行業進行戰略性併購和業內整合,以及中國在碳中和目標下主導的一些新能源行業,如風電、光能等行業的收購兼併。另外,私募股權基金財務投資人,尤其是一些國資背景的投資基金,他們的交易量也會持續增長。

記者 李曦子

編輯 程慧

責任編輯 孫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9 字。

轉載請註明: 連續三季度突破萬億美元,全球併購再掀熱潮,中國企業有哪些機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