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入場“大象起舞” 護航A股擔當“壓艙石”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財經

郭成凱製圖

回望三十載,我國資本市場與銀行業的發展相生相成。從1991年深圳發展銀行登陸深交所以來,A股銀行板塊已彙集38家商業銀行,併成為A股市值最大的行業板塊。如果説三十年前滬深兩市的設立是我國資本市場史上第一座豐碑,那麼,商業銀行的幾次入市潮,就是在這座豐碑上鐫刻下的一行行重大紀事。

市場常常將體量龐大的銀行上市稱為“大象起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始終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怎麼樣讓“大象”遊刃有餘、敏捷騰挪,始於2003年的那場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恰是國有大行華麗轉身的起點。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回顧,2003年以後,國家決定啓動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創造性地運用國家外匯儲備注資大型商業銀行,按照核銷已實際損失掉的資本金、剝離處置不良資產、外匯儲備注資、境內外發行上市的財務重組“四部曲”方案,全面推動大型商業銀行體制機制改革。

經歷了一系列脱胎換骨式的改革,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先後於2006年至2010年成功在A股上市,成為A股重要的金融力量。

公開上市對國有商業銀行具有怎樣的意義?周小川曾在回應關於建設銀行上市目的時表示,國有商業銀行要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場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規範的公司治理,變商業銀行的政府監管為市場監管,通過引入市場化的績效激勵機制、充分的風險控制和資本約束,使國有商業銀行獨自承擔市場風險,這才是其上市的目的。

通過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商業銀行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權結構以及規範的公司治理,定期的公開披露信息更便於境內外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監督。這樣清晰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路徑,給中小銀行提供了成功的借鑑。

自2007年起,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的“第三梯隊”銀行,開啓了謀求A股上市的砥礪崛起之路。這一年,在上證指數衝擊6000點的大牛市中,中國資本市場也迎來了自創立來的第一個銀行上市“大年”。

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於當年成功上市,標誌着繼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批量上市後,處於“第三梯隊”的地方銀行也正式登上了資本市場大舞台。截至2007年末,A股的銀行板塊已囊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三種類型,共計14家商業銀行。

銀行的上市,除了拓寬資本補充渠道之外,還提升了銀行品牌、完善了公司治理。這種顯而易見的“溢價”,大大激發了更多地方銀行上市的願望。隨後,幾十家城商行、農商行躍躍欲試,紛紛宣佈上市計劃。2007年,張家港農商行成為第一家遞交上市申請的農商行,隨後,常熟農商行、江陰農商行、吳江農商行也提交上市申請進入IPO排隊系統。

2008年,A股經歷一場“牛熊”轉換,同期的城農商行上市審核也因多種原因被按下“暫停鍵”,此後便是長達8年的“靜默期”。

隨着資本市場規模的穩步擴大,承載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5月,證監會發布《中小商業銀行發行上市的發行監管問答》,重點關注中小銀行的產權結構、公司治理、風控能力等11個問題。該文件的發佈,再次燃起地方中小銀行上市的希望。

2016年8月,A股銀行股IPO閘門終於重啓。短短几個月內就有8家城農商行成功在A股上市,並吸引了已在港股上市的中小銀行啓動“回A”之路。

彈指一揮間,A股上市銀行數量已增至38家。回首三十載的商業銀行上市歷程,募資“補血”是資本市場給予銀行發展的最大推動力。隨着補充資本工具日益成熟和多元化,商業銀行通過定增、配股、優先股、可轉債進行再融資。數據統計,從1991年至今,A股上市銀行再融資合計約1.82萬億元,佔A股再融資規模的15%。

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超過307萬億元,是2003年金融業改革前的近13倍!

除了提升自身品牌提升、補充資本、提高公司治理等,商業銀行上市也豐富了A股市場的多樣性,銀行板塊還成長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

Wind統計數據顯示,當前銀行股的總市值近8.2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權重的9.75%,也是唯一權重接近10%的行業板塊。其中,18家上市銀行的A股市值達到了千億元級別。在盈利方面,截至2020年末,A股上市銀行淨利潤合計達1.69萬億元,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比例為42.56%。

在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同時,上市銀行也通過穩健的業績增長、穩定的現金分紅持續回報投資者。A股上市銀行的分紅比例常年維持在30%以上,股息收益率也在A股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

完成上市,成長為商業化的市場化主體,並不是銀行業改革的終點。上市銀行仍需要奮力應變,與資本市場共同成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如何增強風險控制能力、提升綜合競爭實力、增強內生動力、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仍是中國銀行業改革永遠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