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可承受的税收減免政策營造一個讓人可以得到實惠的就業和營商環境,可以作為政策工具箱裏的一招來使用。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文|劉曉忠
今年全國兩會上,振興東北的議題再次成為熱點之一。
這其中,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常務副省長陳向羣提出的“在不改變個人所得税税制和税負前提下,給予東北地區按個人所得税應納税所得額50%計徵的優惠政策”,就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為東北爭取一項政策窪地
當下我國個人所得税法定起徵點為每月5000元,另附帶贍養老人、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租金等多項税前專項抵扣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居民負擔。
上一輪個税改革後,我國個税納税人羣已大幅下降,綜合各方研究,當前繳納個税的人在2000萬~3000萬人之間,佔全國14億人口的2%左右。
具體到東北地區,可能真正需要繳納個税的人沒有想象中那麼多,以東北現有的個税納税人基數,將個税應納税所得額按50%計徵,惠及的人數也是這部分人。
但東北地區若能爭取到個税應納税所得額按50%計徵的優惠政策,降低東北地區的個税税負,無疑將為東北爭取到一項政策窪地,為東北地區招才、留才和引才等提供實在的好處。
經濟學家張五常在《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書中,就從合約約束競爭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中國地區競爭的特點是縣際競爭,各地方會用税收等優惠政策去吸引資金與人才,並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歸因於此。
長期以來,東北振興,很缺“人才”。而以“政策窪地”築“人才高地”,確實是一盤不錯的棋。
對東北地區人們個税減免50%,對中央和東三省的財政收入的影響有限。而用可承受的税收減免政策營造一個讓人可以得到實惠的就業和營商環境,可以作為政策工具箱裏的一招來使用。
改變“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形象
“拋磚”的目的是“引玉”。爭取個税優惠是“拋磚”,“玉”則是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制度創新、機制重塑,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切實有效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場性交易成本和生產要素成本,打通經濟內外循環中的堵點和障礙等,更有力地改變經濟界“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形象。
畢竟,單純的政策優惠,只能是切分存量蛋糕,更有效地激發東北地區的經濟內生活力、激活其市場主體的活力,做大東北地區經濟蛋糕,更為關鍵。
事實上,2004年以來,振興東北的經驗證明,其門檻是“心坎”,是體制機制坎。
振興東北不能單純依靠外部輸血,根本地還是要在“如何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上下功夫。
為此,要切實有效推進振興東北,就要沉下心來,切實有效地推進基於負面清單管理的“放管服”等行政體制改革。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以便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從而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築巢引鳳,激活東北地區經濟體系中的內生增長活力。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東北三省的政府就要真正樹立公共服務理念,淡化家長式管家思維,通過放權讓利,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這方面,無論是此前國務院要求東北營造公平公正環境,率先開展營商環境試評價,還是地方主政官員不斷強調優化營商環境重要性,都是靶向發力。
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
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是國有企業主導下的經濟發展格局。這意味着,東北新發展格局,需要在國企改革上進行跨越式突破:探索切合市場規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國企改革上真正實現以管資本為主的戰略轉型;探索國有民營等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分離、收益權公私共享等改革思路,利用市場邏輯盤活東北的工業體系,尤其是裝備製造業體系。
當前,東北具有健全的工業體系,工業底子厚,這是優勢。但與此同時,其歷史包袱也大,其根因在於體制機制不靈活,缺乏真正的市場邏輯思維,因此單純依靠國企的自力更生很難真正卸下歷史包袱。
若能在國企改革上,真正實行管資本為主的戰略轉型,為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外資資本,以及智本的鹼基互補打開一道敞亮而寬敞的通道,東北地區經濟將有望盤活。
當前我國正處於“跟隨趕超戰略”向“創新戰略”轉型的交匯期,傳統的公司治理體系,勢將需要改進和調整。創新戰略更強調和倚重人的能動性。這意味着,人力資本將不再是資本調動的一個生產要素,而將作為智本的新身份參與進經濟活動。
近年來,中央提出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改革,其內涵着如何協調資本與由人力資本演化而成的智本之間的權責關係。東北若能在這一點上闖出一套獨特的模式,那爭取到的一系列政策優惠,就會如魚得水、開花結果。
總之,振興東北戰略的題中之義就是豐富和發展我國的新發展格局。包括個税應納税額減半等在內的政策優惠更多是一個槓桿,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市場性等交易成本,加快推進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改革,探索資本與智本的新產權體系等,將是東北振興的可期路徑。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者)
編輯:陸玖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