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各國紛紛出台宏觀經濟刺激政策。如何看待一些國家出台的宏觀經濟政策?今日,在陸家嘴論壇上的視頻連線演講中,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在宏觀經濟政策領域,國際社會要加強溝通協調,儘可能形成合力,增大正面效果,減少不利影響。
那麼,各國如何溝通協調,以減少宏觀政策的不利影響?郭樹清首先表示,大型經濟體應當主動考慮自身政策的外溢效應,自覺平衡好內外部影響。當今世界經濟已高度一體化。制定和出台政策要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溝通協調,平滑外溢風險,共同維護國際社會整體利益。特別是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對周邊和全球的欠發達國家影響很大。在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美聯儲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世界央行角色,對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制定政策時過於“內向”,就有可能侵蝕全球金融穩定的基礎,也很可能會透支美元和美國信用。第二,郭樹清直言,這不是最後的晚餐,因而需要為未來的日子留下餘地。各國已經出台的財政金融刺激措施規模和力度之巨大,史無前例。在初期作用甚大,邊際效用逐步在遞減。目前來看,疫情還可能在一段較長時期內與我們的生活並行共存。我們知道,不少國家和地區還在謀劃出台新的刺激措施。建議大家三思而行,應當為今後預留一定的政策空間。中國十分珍惜常規狀態的貨幣財政政策,我們不會搞大水漫灌,更不會搞赤字貨幣化和負利率。第三,在郭樹清看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怎麼能夠讓這麼多中央銀行開動印鈔機,去無限量地印發貨幣呢?早在兩千多年前,無論中國還是歐洲,都已經有過政府濫鑄金屬錢幣導致經濟社會危機的教訓,更不用説紙幣出現以後人類曾經遭受過的多次災難。金融業內人士不能不懂得,開出空頭支票也必須付出代價。第四,金融體系富有韌性通常是經濟強健的表現,但是當實體經濟尚未重啓,股票市場卻依然高歌猛進、不斷上漲。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背道而馳,這樣的扭曲空前顯著。國外有的專家説,“內債不是債,外債才是債,對於美國來説,外債也不是債。”這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似乎都是如此,但是未來真的能夠長久持續下去嗎?郭樹清還提出,通貨膨脹真得能像某種找到特效藥的瘟疫一樣,在世界經濟生活中永遠消失了嗎?“儘管目前通貨膨脹總體還不明顯,但考慮到國際供應鏈恢復還需要較長時間,要素成本會進一步上升,加之貨幣派生機理變化,通貨膨脹也有可能捲土重來。”郭樹清表示。最後,郭樹清指出,還需要考慮的是,大規模刺激政策將來如何退出。進入的時候,四面八方都歡欣鼓舞,退出的時候可能會十分痛苦。2008年的“量化寬鬆”刺激政策到現在為止還未完全消化。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趙澤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