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基金盼低位入市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財經

【在線直播解盤:如何抓住“長牛”】

【極速開户通道】震盪行情就是上車機會!3分鐘極速開户助你“捕捉牛市”

民生證券解運亮:百戰歸來,穩步復甦——2020年中期宏觀展望

廣發證券戴康、華夏基金徐猛:3400點後 如何抓住“長牛”

探尋牛市基本面|金岩石:全球貨幣產業化與科技創新

招商基金郭鋭:當前市場還能漲嗎?如何掘金優質個股?

華夏基金孫軼佳:消費板塊漲了那麼多 投資者何去何從?

華夏基金張景松:5G投資進入應用時代

探尋牛市基本面|伍超明:全球視角下A股基本面邏輯

廣發基金羅國慶:乘風破浪的行業,傳媒指數投資價值分析

探尋牛市基本面|牛播坤: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的產業分散

探尋牛市基本面|牛市?樂觀“改革”,謹慎“預期”

調整來了,你怕了嗎?

對於很多基金經理來説,這一波調整實在預料之中。7月以來市場快速拉漲,勢必需要一場調整,才能延續健康的上行趨勢。

有績優基金經理直言,在公募基金新老產品持續地大力吸金之下,新入庫的“子彈”都在尋找合適時機快速入市,而調整就是他們的好機會,它們不僅會起到緩和市場調整幅度的作用,還會強化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投資風向。

遇到調整怎麼辦?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基金成立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且發行份額超過1萬億份,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已在往8000億份衝刺。

這還只是新基金的發行數據,績優老基金的吸金能力更不是蓋的,即將出爐的二季報基金規模數據值得期待。

尤其是7月來的這波行情,助推了大量資金注入基金產品,而這些子彈,都是要真槍實彈打出去的,那麼什麼時候打出去呢?

基金又不傻,誰原意高位接盤?自然是跌了再買,更何況是在明知道調整會來的情況下。

今年來業績跑贏99%同類產品的泰信中小盤精選基金經理董季周認為,三季度市場若調整不必恐慌。如果市場出現大調整,新老基金吸納的資金會快速入市,起到拉動市場回暖的作用。因此,整體而言,三季度投資可以較為樂觀,若出現大幅調整,就是加倉優質標的的好機會,反而是踏空的心理衝擊可能更大。

和聚投資執行董事于軍也認為,一輪行情的產生通常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宏觀經濟築底回升,二是利率向下。宏觀經濟無需特別強的向上動力,只需築底回升即可。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有較紮實的築底,在此基礎上,市場出現復甦性回升,同時當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資本市場而言也偏友好。目前,結構性大行情已展開,且回調力度不會很大。

不過,董季周同時也提示投資者,儘管目前市場對下半年整體情況較為樂觀,但一些風險點如果爆發,就要額外留心了。

比如宏觀經濟層面的風險,今年受疫情影響,就業壓力大,貨幣及財政政策都很寬鬆,雖然三季度大概率不會出現流動性收緊的情況,但不排除後期有這樣的可能,因此需要注意政策面對流動性的影響;另外,海外市場需求、美國大選變數以及行業之間估值分位數的裂口增大等也需注意。

三季度投資方向在哪裏?

説完調整,繼續説基金大量吸金後產生的連帶投資影響:多位基金經理認為,三季度單純判斷風格比較困難,但可以確定的是,股市三季度將是資金推動的市場,機構資金的偏好對投資風向有指向性作用。

7月來的這波行情的一個特徵是成交量顯著放大。

董季周認為,這個現象背後的內在因素在於,居民儲蓄行為發生了較大變化,隨着近些年來公募基金湧現了大量長期業績優異的產品,賺錢效應加強,從而吸引居民大類資產配置從過去以房地產為主,轉向了以基金配置為重點。

他認為,今年以來爆款基金頻現,以機構資金為主導、偏向機構配置思路的市場正在持續強化,且不會輕易改變。這意味這機構投資者的話語權將更大,對風格的影響也更大。

基金等機構資金最青睞什麼?無疑是消費、醫藥、科技。

董季周認為,從機構偏好方向來看,首選行業龍頭。其次,在後工業化時期,就行業貢獻度而言,消費、信息行業的價值顯著提升,這些領域誕生牛股的機率較大。最後,從成交量來看,食品、醫藥、電子、計算機一直靠前,公募基金的選擇方向也主要是消費、醫藥和科技。

以今年績優的醫藥主題基金為例,為什麼醫藥板塊在投資者普遍認為漲幅過大的情況下,仍然不斷衝高?他認為,一方面,市場看好醫藥生物領域中報的績優表現,另一方面,資金推動是重要因素。

在他看來,今年上半年醫藥類基金在權益類基金中的業績佼佼者,也因此這類基金上半年吸金效應彰顯,強者恆強積累了不少子彈,這些子彈的出路主要還是醫藥類重倉股,更別提醫藥板塊的不少公司質地優秀本就是基金、北向資金的青睞股這一點了。

另外,還有些機構資金的隱藏“套路”……

比如滬上某基金經理透露,6月30日是基金半年度業績排名的最後時間節點,很多醫藥主題基金的基金經理有動力在這個節點前推高醫藥股,從而拉高產品業績,這對近階段醫藥板塊繼續推高也有一定影響。

今年上半年股票類、偏股混合類基金業績排行

不少基金經理直言:機構抱團股,還是你的機構抱團股,至少三季度看來,機構資金主導的市場還將延續。

“未來,消費醫藥科技都要用成長股的思路去選股,首要因素不是估值,而是市值空間,當然,分紅、股息率類的股票另當別論。”董季周説。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逯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