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投資觀察:半年927億元總額創下新高 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器械獲追捧

醫療投資觀察:半年927億元總額創下新高  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器械獲追捧

縱觀2021年,僅上半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總額達到創下歷史新高的92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0%。值得欣喜的是,融資交易數量也出現了近乎翻倍的增長,改變了近兩年融資額增加、交易數量卻放緩甚至下降的趨勢。這意味着融資向頭部企業傾斜的格局有所改觀,中小型初創企業的融資難度可能有所下降。

而生物醫療行業本身也發生了變化,正在由市場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2021年上半年,國內是生物醫藥領域領跑交易量和融資額,同時創新器械賽道亦受到資本追捧。

上海報業集團 | 科創板日報此次舉辦的“2021中國科創好公司評選”,在生物醫療賽道就將企業創新力作為最重要的評選維度,重點關注企業產品創新力、企業專利情況、研發人員情況以及研發費用情況。最終的榜單共有6家創新藥企業、4家醫療器械企業入圍。

醫療投資觀察:半年927億元總額創下新高  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器械獲追捧

醫療賽道投資火熱 是否會有調整?

從投融資數據可以看出,疫情後整個醫療投資變得非常火熱,多家基金也都把更多的額度放在醫療方面,但再好的領域都會經歷一些短期的波動,有觀點認為目前醫療泡沫很大。那麼,投資界會不會有一些調整?

倚鋒資本管理合夥人朱湃認為,行業投資和發展的繁榮,必然都會伴隨着一定的泡沫,這個是很難避免的,“就像當年的互聯網,肯定會有非理性的因素存在,市場走向成熟理性需要一個過程和階段,我覺得這個是可以接受的。長遠來看,科創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二級市場的選擇越來越多,未來整體估值預計也會有所回調。”

在比鄰星創投合夥人孫曉路看來,醫療行業的投資機構,尤其是早期投資機構,不能過多的去關注二級市場,而要更長遠的在全球維度上去看技術發展怎麼樣。

正心谷醫療團隊執行董事袁可嘉則認為,所謂高估值並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分板塊、分公司、分階段來説。

三位投資人都表示,投資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企業本身及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

細分賽道洞見:看好前沿生物技術、創新醫療器械

生物醫療領域的很多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成為熱點的時候估值也比較高。但投資機構不能盲目追求熱點,如何在還不是熱點的情況下,發掘潛在機會?

對此,孫曉路表示,比鄰星創投的基本邏輯就是支持原創前沿技術驅動的公司,而非單純的商業模式創新型公司。“我們就專注在重大創新和重大臨牀應用上,我們投資的70%以上的公司都有全球首創產品。技術突破能創造新的增量市場,我們願意對醫療領域的技術創新給予更多關注。”

孫曉路還表示,比鄰星創投作為早期投資機構是以5-10年的眼光來看行業的發展,發掘真正有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同時他認為,隨着國內的投資人研究能力越來越強,投創新是必然的趨勢。

在這個問題上,朱湃和袁可嘉也給出了相似的答案。

朱湃認為,後疫情時代值得關注的領域有很多,單是生物醫藥領域裏面就有很多細分的賽道值得去深耕,比如疫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新興尖端技術。“但實際上就倚鋒而言,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在重點佈局這些領域。而且這些技術都很前沿,像基因治療藥物,其實整個中國都還沒有做出來,這也能促使我們往更早期去佈局,因為這些新的技術在未來都有可能顛覆現在的一些技術,所以説這也是為未來進行佈局。”

袁可嘉比較看好的是前沿生物技術以及創新醫療器械,“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創新產品也會越來越多,前沿生物技術領域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免疫治療等為代表。創新醫療器械如手術機器人、連續血糖監測系統、新一代測序技術等都是很好的投資方向,也是正心谷資本已經佈局的方向。”

“水深魚大” 怎樣篩選優質項目?

怎麼能夠抓住本質,抓住優秀的企業和創業家,一起對抗週期的變化,這對醫療投資來説很關鍵。生物醫療領域“水深魚大”,怎麼抓大魚,怎麼在深水區裏避雷?

袁可嘉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看企業產品最基本的價值,“就是説產品對應的臨牀未滿足的需求是什麼?不管是藥、器械,還是一個生命科學上游的產品,他到底是賣給誰?這個患者人羣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人擁有支付能力?”

其次,他認為還要和市場上已有的產品做對比,性能、價格上是不是具備優勢,能否創造更大的價值。

朱湃的觀點與袁可嘉不謀而合,“我們挑選這個企業,會優先依據市場和病人的需要,他們需要怎樣的藥物,有市場,而且沒有太大的競爭。”

而看早期和中後期的企業又有所不同,朱湃指出如果是早期的企業,會更關注技術細節,去看世界最先進的研究,對比項目的技術發展,有沒有差異化,有沒有突破創新。對於如何判斷,他表示,“第一,技術要非常新,而且臨牀進展得要在全球最領先的位置。你的進度比別人快,你搶佔市場的時間就比別人長,成功率就更高;第二是劑型,有些企業能做到藥物劑型上的改良。比如同一款藥,從打針變成口服,你更貼近病人,病人會優先選擇用你的藥;第三是公司持續研發能力強不強,如果一家公司只有一款藥,產品管線比較單一,我們一般是不投的,因為風險很高。”

“對於中後期的企業,我們可能會更關注未來的商業化落地,賣多少錢,我們會去找專家,我們會去跑醫院,去問病人,就是問這個藥到底對病人是不是有效,我們也會問一些中間的銷售渠道,這些都是比較重點關注的。”朱湃説。

而更多看早期的比鄰星創投又有一種不同的思路,孫曉路表示,其所在的機構也會從頭開始創建企業,“甚至有些企業的idea都是我們發起的,然後再去找合適的人。所以我們在國內和很多醫院都有合作,我們也有自己的臨牀轉化基地和生產基地。除了基金的投資團隊以外,我們也幫被投企業招募更多人才,在這方面的力度也比較大,因為我們覺得團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投資就是投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70 字。

轉載請註明: 醫療投資觀察:半年927億元總額創下新高 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器械獲追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