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覆盤,趨勢前瞻。
鯨商(ID:bizwhale)原創 作者 | 李清樂
面對剛過去的2021年,很多人不禁感慨:“實在太難了!”新開始的2022年,大家都擔心會更難。內卷、躺平似乎成為滲透每個行業的高頻詞。
就連“抗週期”的消費、零售行業,同樣也顯露出疲態。上週,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其中,2021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69億元,同比增長1.7%。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0.7%,但僅比2019年增長了1.4%(疫情前)。
更讓人充滿擔憂的是,過去一年我國人口淨增長只有48萬,出生率連續下跌,是60年來最低。當“年輕人不夠用了”,市場活力也就不再。不販賣焦慮,立足未來行業走向,我們不妨大膽來預測。
一、新消費新國貨:後流量時代的“慢火熬”過去一年,對於新消費、新國貨的爭議很多。主要因為去年7月份開始,該賽道的資本“倒春寒”提前到來,不僅讓媒體風評急轉,唱衰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這類話題的解答,鯨商在行業風頭正旺時,曾撰文提到《這是“新消費”最好的時代與最壞的時代》,而行業質疑聲不斷時,我們又以《這屆雙11給出了答案:新消費是極具生命力的!》表明了態度。
未來,新消費國貨將走向何方?又有哪些因素會直接影響這個賽道的發展?兩個問題回答得準確,也就能看清新一年的行業風向。大環境,過去兩年新消費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主要得益於直播/短視頻平台的崛起,以及資本看到Z世代對國貨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想抓住國貨“平替”的機會,紛紛砸錢入局。
“流量紅利+資本熱潮”形成了風口引力,引誘來的新消費創業者能力參差不齊,當短視頻/直播平台的用户增長即將見頂,流量成本水漲船高;當流量紅利不再,互聯網監管收緊,頭部直播達人帶新品效率變低時,加之疫情影響,消費市場增長乏力;加之投資人多抱以TMT行業的業績增速預期,對待新消費項目形成落差,也讓新消費陷入了當前尷尬境地。
步入“後流量時代”,細分品類的創新一定是以市場為需求導向的“去偽存真”。過去以來流量紅利窗口的“賣貨思維”並非真正的“品牌思維”。爆款之後,沒有復購,沒有線下渠道的多場景觸達,所處品類和品牌沒有在消費心中建立“第一認知”,就不可能有未來。抓住上一波流量紅利的新鋭品牌,完成了從0到1,但難的是1到10,背後更考驗供應鏈、有效全渠道、精細化運營的綜合能力。
未來能熬出頭的消費品,本身是要具備盈利能力,而且有復購的基礎,最起碼要做好“熬”5-8年的週期準備。面對單品增長瓶頸難以突破,“賣身”相應領域的產業龍頭,借勢發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二、新餐飲連鎖加速:大店小店化,正餐休閒化線上生意不好做,那線下更不好做了?疫情反覆的陰霾籠罩,的確讓線下消費陷入窘境,餐飲難以“獨善其身”。按照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19年全年餐飲消費總額分為46721億元,而在2020年出現了負增長,為39627億元,到2021年這個數值為46895億元,僅比兩年前增長了174億元。
海底撈也扛不住了,去年關店300多家;茶顏悦色也頂不住關店,同時內部管理衝突爆發;主打健康輕食的現象級餐廳“新元素”,也宣告了破產。即便餐飲行業市場尚未恢復元氣,但好在有一些好消息給餐飲人帶來一絲曙光,那就是去年在新中式糕點、中式餐飲麪食等細分賽道,不僅受到了資本青睞,也保持着逆勢擴張勢頭。
所以在後疫情時代,新餐飲呈現“大店小店化,正餐休閒化”趨勢,展開而言就是過去大店高客單的改善型餐飲,正在向豐富多元的地方特色小吃,與低客單“剛需”正餐結合,不依賴廚師的小店模式爆發。而這部分市場過去是街邊攤、夫妻老婆店為主力軍,未來會有更多高學歷、高專業化技能的玩家,殺入市場。
鯨商認為,餐飲的內卷加劇,走向細分專業化。一方面,中國餐飲的連鎖率只有17%,遠低於美國的61%、日本的53%,可見洗牌專業化提升的空間巨大。另一方面,西式餐飲不再是年輕人追逐的主流,我們的“胃”更能被中華美食的文化喚醒,主食賽道不用培養,地方特色小吃中,圍繞“ 酸、(麻)辣、甜”等重口味、成癮性強的細分賽道,仍有爆發潛力。
而保障餐飲品牌化的基礎建設日趨成熟,體現在“預製菜”的供應鏈細分產業發展壯大,讓小店模式不受廚師限制,中央廚房標準化程度提高,然後品牌又藉助短視頻加速招商加盟,對外不只是輸出品牌,更是線上(外賣)線下(服務)的綜合運營能力的比拼。
三、直播電商:品牌自播,產地直播,細水長流疫情的到來,加速了直播電商的發展。回顧過去兩年,淘寶直播把直播權限從定向邀約,向全商家開放,不過微婭、李佳琦卻佔據了絕對流量優勢。京東、拼多多並未把直播剝離出來大肆渲染,而是作為商家店鋪運營標配持續迭代。商家摸索、討論最多的反而是抖音、快手,兩家從短視頻/直播切入的新平台,電商對於他們商業化的戰略價值之大,不言而喻。
簡單總結下,過去兩年短視頻平台切入直播電商的規律:2020年,平台希望把短視頻用户轉化成看直播的習慣,並接受直播帶貨的形式,當時考核指標中側重停留、互動、點擊,打法上簡單粗暴——發紅包、截屏抽獎、憋單,就能拿到流量。2021年,平台希望加速養成用户購物習慣,考核指標中對UV、轉化率提出了要求,打法上從低價引流、集合鏈接拿流量,到密集成交和付費拉流。
到了2022年,平台流量已經增長乏力了,不要再指望免費的自然流量,“投產比”的能力更為直觀。平台也希望達人深耕某一領域、某一羣粉絲,現在算法中的漲粉率加進來了,這個時候的打法,更需要人設去打,混合聯爆、付費起號,這種方式需要更專業的團隊,包括主播、運營(場控)、投放,必須有一定量的資金。因此,品牌自播更具實力、持久力。
2021年,監管層面對直播行業亂象的整治力度明顯加強。上半年《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的出台,下半年對微婭、雪梨、張庭等頭部大V的偷税漏税打擊,一時掀起補税潮。同樣,平台也加大了對直播帶貨的整治力度,比如過去誘導做任務、抽獎下單的方法,已被明令禁止。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也會積極響應國家“共同富裕”的號召,把流量傾斜給一些具備供應鏈或產地資源的中小商家,讓整個生態更健康。而過去短視頻平台一直把直播電商的流量佔比控制在20%—30%之內,不願意過度商業化、營銷化損害用户體驗,因此未來商家也要更重視短視頻的迴歸!把引流內容迴歸短視頻,迴歸到商品種草,以及更有趣的人設內容方向上去。
四、電商新格局:“穩”字當頭,差異共榮過去一年,互聯網“反壟斷”靴子落地,阿里、美團、騰訊等公司都遭受不同程度的處罰。年底時,騰訊減持京東,阿里更改優酷持股主體,變為間接持股,字節跳動拆分戰略投資部等舉措,無一不反映了大廠響應國家“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規定,曾經的某巨頭系創業公司的站隊江湖,將成為歷史。
政府一系列強監管手腕下來,國內所有互聯網公司市值幾乎在縮水30%—70%,好在對商家而言,再也不用擔心“二選一”的束縛了。儘管説“消費互聯網”的大局已定,但並不妨礙各電商巨頭間的明爭暗鬥。
美團在本地生活(服務電商),雖然會遭到抖音的一些衝擊,但整體上仍能保持“一枝獨秀”的狀態,對它而言除了外賣,“同城零售”會是主戰場,下文再做展開。在實物電商方面,不可否認昔日“霸主”阿里受到了來自新老勢力的挑戰,但其實各電商之間也存在博弈關係,並非只針對阿里,只是阿里過去佈局大,而形成的對抗面廣。
事實上,能形成一定氣候的電商平台,都是為用户提供了特定的價值、滿足了一定需求,並非“零和遊戲”,當然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很難扭轉。放到整個大盤中,2021年實物在線零售消費總額佔比約24.5%,比2019年增長了4%,但同比增速已由兩年前的19.5%,降低到了12%,由此可見電商仍處於做大“蛋糕”的階段。
當生育率低下、用户增長停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非常有限,那才是分“蛋糕”最殘酷的時刻,所以當前各平台還會加速跑馬圈地。處於流量上游的“抖快”,一方面還會加速供應鏈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把內容和商業化做好平衡的同時,在跨境領域開闢新戰場。向“外卷”的同樣還有阿里,不僅如此它還會繼續鞏固提升消費品品牌端的勢能。
拼多多沒任何股票回購計劃,足見其在資本市場的“佛系”,業務端也將一直保持“剋制、本分”姿態,專注農業,從過去下沉用户增長,向拉伸客單增長髮力。京東將持續保持“穩”的狀態,在供應鏈深度上提效率,在用户交付體驗上提口碑,強化自營的品質壁壘。他們背後,微信其實一直是“躺贏”的存在,僅2020年小程序GMV就超過了1.6萬億。
五、私域深化:專注主戰場,自建體系流量的算法時代,分發機制的效率明顯提升,但不能讓商家直接“得人心”,私域則在用户存量時代的價值日益凸顯。互聯網行業有個不成文的“二八定律”,20%的用户,創造了80%的利潤。把有限的資源、精力,投入篩選的少部分優質用户中,創造更多、更可持續的利潤,無可厚非。
以粉絲營銷見長的小米,最近一則新聞頗有深意:小米旗下的新國貨會員制電商平台有品有魚宣佈,將於2022年3月17日10時終止運營,屆時將無法訪問有品有魚App及小程序。因而,“私域經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粉絲經濟”或“品牌會員”,也不是很容易就能駕馭的能力。
因此,各社交平台、電商平台、直播/短視頻平台紛紛入局,升級迭代自己的私域產品體系,試圖改變過去經營者“摸着石頭過河”的情況。前段時間,鯨商通過撰寫《2021快手私域經營白皮書》的項目,結合此前對微信生態私域案例的研究,有了自己視角的理解。
我們認為,私域不僅是商家可直接建聯、可自我支配的品牌“私有資產”,更是用户與品牌情感共鳴、價值認同、服務增值的ID聯結。私信、社羣只是一些表現形態,復購、裂變也只是一些運營結果,私域經營已是商家不可或缺的持續經營能力。就目前平台工具屬性的完備體系及平台屬性來説,主陣地也主要在微信、快手。
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服務號、企業號,號稱微信私域產品的“黃金四角”,在朋友圈、搜一搜等組合拳的加持下,給品牌提供了增長“內動能”,如果只是狹隘地把私域理解為“微商”的復興,那註定很難做好。快手私域則是圖片社區DNA轉型直播/短視頻平台的產物,最大特色是“關注頁”的滲透率高達70%,有確定性的私域流量,好內容、持續更新是保障。
具體方法論本文不做詳細展開,可以肯定的是,商家要根據自身是否有線下渠道場景、何種品類屬性、服務的關鍵節點等因素,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平台,匹配對應資源,搭建私域經營體系,而且抱有“長期主義的心態”去迭代。
六、同城零售:平台看“美拼”,自營得做重更多人聽到的是“社區團購”,本質上都是生鮮電商的衍生業態,一個5萬規模的剛需市場,繼圖書、電子、服飾、母嬰之後最難啃的“骨頭”。小到地方微商小站,大到互聯網巨頭,紛紛親自下場。2020年疫情爆發後,各地封城那段時間,曾靠“無接觸”配送交付催熟了社區團購,讓原本已陷入窘境的社區團購大軍,找到轉機。
然而,在滴滴橙心優選、美團優選、多多買菜、阿里淘菜菜、京東京喜拼拼相繼加碼火拼,搶奪團長、產地供應鏈,大打價格戰之際,監管部門及時出手,反對資本無序擴張、反對低價傾銷,而出台“九不得”政策規範市場競爭。巨頭們也做了戰略調整,不提社區團購而提“同城零售”。資本對該賽道的熱情,突然降至冰點。過去一年,行業洗牌加速,隨着食享會、同程生活這些曾獲得資本青睞的“第三梯隊”玩家倒下,行業競爭格局愈加向頭部平台傾斜。
一直困擾生鮮玩家的問題是,供應鏈品質不穩定,倉儲配送損耗大,價格戰難盈利,用户和團長忠誠度低,羊毛黨多,復購率低。以自營為主的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在後端把控力相對有優勢,但在前端獲客上,也容易遇到天花板,要不然他們會積極湧入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台?雖然二者去年相繼完成了上市,但“前置倉模式之爭”一直沒有定論。
鯨商認為前置倉未來“後勁”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技術、營銷的投入,帶來訂單密度的提高,履約效率、轉化與復購的提升,從而實現規模且經濟;二是不固守現有的前置倉模式,小步迭代創新,精細化運營,滲透和觸達更廣大的消費羣體;三是源頭供應鏈能力加強,渠道產品差異化經營,融入前置倉“指數模型”的增長軌跡。
但這都是理性狀態。在餐飲行業,純外賣店的模式,選址遵循“一流的商圈,二流的店鋪”,但除了一些特殊品類能有純線上的毛利空間生存,大部分都解決不了流量成本上升,訂單增加後的交付成本上升,最後關門大吉。完全依靠生鮮前置倉模式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2021年,這個現象會愈加顯現。
所以,我們對同城零售未來的判斷:生鮮品類切入,留存復購拉昇,帶動高利潤品類交易;平台方面,美團地域前端滲透能力,拼多多後端產地供應鏈深度,是主要玩家;垂直自營公司,走向前店後倉的重資產模式,有門店自然客流轉化及品牌輸出,而且對坪效提高會提出新要求;或轉型B端生鮮供應鏈服務,峯迴路轉。
七、線下零售:區域洗牌加速,加碼渠道自有品牌人、貨、場的重構,過去一直是業內探討新零售轉型的基調,零售數字化的確也是圍繞這三大要素進行的。當疫情來襲,線下零售謀求線上突圍,基於LBS的同城零售相得益彰,然而結果並沒達到理性狀態。
拿超市大賣場來説,13家上市企業目前公佈的2021年前三季度財報中,8家出現了營收下滑,11家出現了淨利潤率兩位數以上的下滑,其中6家出現了虧損,首當其衝的是永輝,虧損高達21.78億元。很大程度是受到新租賃準則、社區團購等因素的影響,這也對傳統商超的採銷模式、運營體系提出了革新要求。
小業態中的便利店,行業加速整合。去年,廣東天福便利店與好伴便利店的200多家店,後者是南懷化當地最大便利店連鎖企業,而後雙方重組成了“懷化好伴天福商業有限責任公司”,天福佔股60%,好伴佔股40%,雙方基於廣東、湖南市場,向廣西、江西、福建等地區進軍。同年,深圳天虹把旗下200多家便利店“天虹微喔”的股權轉讓羅森(廣東)。
未來,全國性連鎖品牌便利店在一二線城市的洗牌會加速,而低線下沉市場的區域便利店品牌也將加快整合步伐,曾經的夫妻老婆店增加社區服務功能的顯現更為明顯,比如:快遞寄取、寵物寄養等。連鎖化的便利店,藉助供應鏈優勢,在區域市場差異化選品走“精品”路線的同時,還會加大自有品牌商品的比重,來自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該方向增速在2020年為23%。
對於購物中心這類shopping mall業態,在品牌體驗店、娛樂服務、餐飲消費權重仍會持續提高,後疫情時代年輕人也將回歸線下消費。
八、跨境電商:向外“內卷”的破局時刻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出口1.44萬億元,增長24.5%。進口,無論是每年一屆的進博會,還是增設綜合保税區,都能看到國家對外開放的決心,京東全球購、天貓國際+考拉等電商平台都是受益者。出口,B2B的1688國際站,B2C的速賣通、亞馬遜、Wish、Fanno,獨立站還有現象級出海品牌“Shein”,可謂“條條道路通羅馬”。
全球疫情當下,中國跨境電商能逆勢上行,得益於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具備全產業鏈能力的國家,“中國製造”名揚海外,我們能有效控制疫情復產復工,讓跨境電商商家吃到了這一波時代紅利。然而,去年面對全球原材料上漲、運費翻倍、限電限產能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外貿商家營收有所增長,但隨着經營成本的上升,淨利潤甚至出現了下滑。這也直接反映了,我們的出口商品品牌溢價低,多數是“薄利多銷”路線。
如此循環,我們的外貿也陷入“內卷”,價格戰、故意搶注商標、惡意差評、大量下單,再批量退單等惡搞事件層出不窮。僅去年上半年,亞馬遜就接連封店3000多個賣家。2020年亞馬遜頭部賣家中42%為中國賣家,由於各國法律、文化、商業習慣不同,企業在出海時也會碰到各種風險與挑戰。
未來,跨境電商平台通過培訓或監測,強化賣家合規經營意識,賣家也會更重視經營的合規性與精細化運營,並在TikTok等平台複製國內直播電商的路徑,抓住新的流量紅利窗口。但長遠來看,全球疫情的逐漸穩定,其他國家復產復工,海運費用下調,都會倒逼我們的國貨出海擺脱低價值輸出,往品牌高溢價轉型,當然這不是一兩年內就能實現的。
九、物流格局:資本、技術加Buff,升級“點-線-面”物流是整個商業流通環節,不可或缺的一環,保障電商、消費行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相輔相成。2021年,對中國物流行業而言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12月8日,國家郵政局快遞大數據平台實時監測數據顯示,當年我國快遞業務包裹數已達1000億件,這是我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千億級別。從百億到千億,中國快遞僅用了7年的時間,自2014年超美國後,連續8年快遞業務量穩居世界第一,對全球市場增長貢獻率超50%。
隨着監管介入,快遞巨頭間的博弈,也將過去的價格戰,從“量”的爭奪轉變為“質”的較量新階段。中國物流集團成立,京東物流、東航物流、滿幫物流、順豐同城等相繼上市,極兔收購百世快遞,與貨拉拉、極智嘉等企業一道傳出即將IPO的傳聞。一方面,to C物流相繼完成上市後,後端物流科技企業也引來上市潮,把勞動密集型行業再向科技效率、綠色環保(碳中和)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在to B物流供應鏈、幹線物流等細分領域,資本積極入局,會拉開競爭差距。
中通、申通、圓通、韻達等多家公司去年9月宣佈,將全網快遞員派費每票上調0.1元,按日派單量300件計算,快遞員全月無休派單可多獲得每月900元薪資。由此可見,物流平台在追逐經濟效應的同時,也要提高社會責任。如果同城物流是在需求場景豐富下的“內卷”市場,那麼“一帶一路”中以菜鳥“5美元10日達”的跨境物流應該是“外卷”戰場。
十、返鄉創業:短視頻拉低門檻,九死一生“大基建時代”還未結束,國家不是還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為何現在又鼓勵鄉村振興、返鄉創業了呢?先看過去10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由49%提升至63.89%,城鎮常住人口規模已超過9億。城鎮化是工業聚集的時代產物,現代文明的載體,但“三農”問題在我國國情中一直處於重要戰略地位,當我國在2020年完成了“小康”目標,鄉村振興承接了下一個百年計劃。
並非口號,新農人、新農業、新農村的建設,是藉助科技、互聯網的力量,把“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既有現代農業的高產,又有傳統農業的地域特色,還有現代旅遊休閒業的結合,在原來追逐經濟效應的同時,產品的有機、健康的綠色標準也在提高。社會價值方面,能提升就業率、實現共同富裕,保護非遺文化產業,甚至提高生育率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那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處於何種水平?202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25%;畜牧養殖、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等產業機械化率分別達到35.79%、31.66%、39.19%、40.53%。每項指標,幾乎每年都在保持1%的速度增長。在農業現代化、規模化創業方面,對資金實力、技術能力、地理條件都有高門檻。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要返鄉實現“大眾創業”,捷徑還在+互聯網。相應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台也相繼推出了返鄉創業的流量扶持計劃,鯨商曾在《“三農”,互聯網最後的紅利:張同學、李子柒不是“標準答案”》一文中進行了分析,後續我們又聯繫採訪了一些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不能吃苦、耐不住寂寞的人進入,失敗率極高,畢竟返鄉創業不是快速積累財富的路徑;三是要判斷自己家鄉是否具備農業經濟基礎,如果地域偏遠、交通不便利、沒有基礎設施支撐,多半九死一生。
新年前瞻先到這裏,文章篇幅有限,每個板塊就不做大幅度展開了,我們也會後續持續關注更新行業動向。期待疫情消退,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