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對於國人來説,存款是最佳理財方式之一。銀行是非常權威的機構,把錢存入銀行非常安全,而且銀行存款也是有利息可以拿的。因此,很多人都會手裏的閒錢存入銀行。
1958年的一筆77元存款
存錢的傳統是從老一輩人那裏一直延續下來的,別看現在的人喜歡存錢,以前的老人更是把存款當成唯一的理財方式。數據顯示,我國人均存款達到了5.8萬。看似不少,但是要跟實際物價相比,5.8萬的存款其實並不多。
但在幾十年前不一樣,由於當時我國經濟剛剛起步,人均收入水平非常低,60多年前人們的月收入不過10元,能存款百元都算大户了,八九十年代流行萬元户一詞,而在五六十年代,百元大户都比較罕見。
而今天我們要説的故事就跟存錢有關,一位老人在62年前,也就是1958年存下“一筆鉅款”77元,時隔60多年,老人想從銀行取出這筆錢,連本帶利息一共能有多少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77元錢就是一筆小錢,甚至在大飯店吃一頓飯都不夠,不過這畢竟是62年前的一筆存款,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消費水平和物價水平來衡量。
1958年,我國經濟才剛剛起步沒多久,當時人均工資很低,而且物價也很低。在當時,一元錢就相當於現在的百元大鈔,而且當時1元錢的購買力比現在一百元的購買力要強得多。
就拿60年代來舉例,當時人均月薪不過20元,看一場電影只要5分錢,按照現在電影票的均價30元計算,以前的購買力是現在的600倍!通過這一點,我們可知77元的存款在當時確實算得上是一筆大錢了!
綜合當時的物價水平以及金錢的實際購買力,老人當時的77元存款相當於萬元,如果算上60年的存款利息的話,現在取出來大概能有2、3萬的樣子!
那麼老人最終取出多少錢?
雖説這位老人還保留着存摺已經當年的存款單,不過畢竟這筆錢已經年代久遠了,銀行人員也會仔細核實這筆錢的真實性。
銀行工作人員把這件事向上級報備,最終得出結論,存款單為真,存款真實有效。這個消息讓老人很高興,於是他就選了一個日子去銀行取款。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讓他很沮喪,雖然這筆錢是有效的,但是按照實際利率計算的話,老人連本帶線只有800多元。雖然從77元變成800多元,相當於翻了很多倍,但這樣的本息總和跟當時預想的2、3萬相去甚遠。
銀行最終答應老人的本意金額為啥跟之前計算的相差這麼多?
銀行只是按規定和規則處理業務,雖然老人存入的77元錢在當時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但銀行不會把通脹因素計算在其中,你存了77元,自然也會按照77元的本金計算。
此外,老人當時存款選擇的是半年期的定期存款,由於期限過了之後他沒有繼續存定期,在銀行中則自動轉為活期存款。活期存款的利息要比定期低很多,而且當年的77元存入銀行並不能單純按照物價來換算,物價變化的同時,銀行的存款利率也在變化,二者不能等同。最終,老年人及其家屬接受了這一説法。
結語:
把錢存入銀行確實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不過通過老人這一案例,我們也要總結經驗。第一,存款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憑證,畢竟在取現的時候,需要一一對應;第二,選擇定期存款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存款期限,到期的時候一定要手動轉存,不要讓銀行自動轉存,如果默認變成了活期儲蓄,利息收入就會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