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上得職場,男性也要“下得廚房”

2月21日,針對公眾關心的婦女、生育、養老等社會熱點問題,《中國政協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者陸傑華教授。其間,在談及女性所面臨的社會困境時,陸傑華指出:“在推進性別平等的過程中,我們鼓勵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公共領域,參與社會就業,去和男性獲得同等平等待遇,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卻很少鼓勵男性參與家庭事務,由此一來,造成了更多的不平等。”陸傑華的這番發言,頗具洞見地指出了家庭事務這個“被遮蔽的領域”對性別平等事業的重要性,以及男女兩性在家庭事務中的不均等地位,值得社會思考與討論。

女性上得職場,男性也要“下得廚房”

男女平等參與社會就業,是性別平權的重要一環。基於歷史、社會層面的多重原因,多數國家的婦女都曾普遍處於“家庭主婦”或是“待字閨中”的狀態,曾經的中國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數億城鄉女性順着社會變革的浪潮,進入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公共領域,站上了各行各業的核心崗位,“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理想初步照進了現實。然而,中國女性雖然普遍參與工作,阻礙女性在職場發展晉升的“玻璃天花板”仍存在於不少行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也不鮮見。在家庭關係中,“男主外,女主內”“男人養家,女人持家”等傳統積習,時至今日依然影響甚廣。

當女性告別“主婦”身份走向職場,和男性同場競技時,雙方看似實現了機會平等,其實卻並未真的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家庭事務中,男女兩性“負重”的不同,直接影響了雙方在職場中的發展空間。

在許多家庭裏,妻子和丈夫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但在帶孩子、照顧老人、洗衣做飯等事務中,妻子卻不得不承擔更多責任,以此履行自己的“家庭義務”。一名女性如果過度關注職場事務,對家務有所怠慢,很容易被人指為“不顧家”“不負責任”。相比之下,男性顯然極少受到這樣的審視與指責,甚至反而會因為愛做家務,被人譏諷為“小男人”“怕老婆”“家庭婦男”。這種社會氛圍,使得女性在參與公共事務與社會就業時,很難拿出和男性同等的個人精力。而在家庭內部,家務壓力過度集中於一方,也是導致夫妻關係失衡的潛在矛盾源。

2021年,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發佈主要數據情況。調查顯示:0-17歲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輔導作業和接送主要由母親承擔的家庭,分別佔到76.1%、67.5%和63.6%;女性照料家庭成員和做飯、清潔、日常採購等家務勞動時間為154分鐘,約為男性的2倍。與此同時,女性在休息日的平均休閒時間(240分鐘)也顯著短於男性(297分鐘)。每個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在這裏投入的多了,在那裏投入的就要少,因此,如果我們想在公共領域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就必須把這一目標擴展到家庭領域,促進男性參與家庭事務、更多承擔家務勞動責任。

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的著作《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指出:當代社會男性從事生產勞動、女性負責家務勞動的性別角色和勞動分工,是資本主義和傳統父權制妥協的結果。這種僵硬的分工忽略了男女兩性的個體意志,也損害了其自由發展的權利,不僅限制了女性走向社會,同時也給男性套上了額外的道德枷鎖,客觀來説對男女雙方都構成了不平等。從這個角度上看,今天我們主張在公共領域和家庭領域同步推進兩性平等參與,也是對男性和女性的共同解放。

2016年,一部名為《逃避可恥但有用》的日劇熱播。劇中由新垣結衣飾演的女主角為男主角提供付費家務勞動,組成“合約夫妻”的做法,雖然是文藝作品的虛構,卻向現實世界發出了“家務勞動的價值應被重視”的提醒信號,由此引發了大量討論。家務勞動不是可有可無的雜務,而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基礎工作。也只有看到家務勞動的價值,正視家務勞動分配的重要性,我們才能更全面地評估性別平等事業的推進程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8 字。

轉載請註明: 女性上得職場,男性也要“下得廚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