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國潮”熱度不退 品質和創意不能減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新聞背景:

第五個中國品牌日剛剛過去。相關機構發佈的數據顯示,近十年“國潮”相關搜索熱度上漲了528%。而在2021年各種品牌的市場關注度方面,“國貨”為“洋貨”的3倍。

“國潮”興起是文化自信的迴歸

所謂“國潮”,字面釋義即為“中國+潮流”。朱雀祥雲、刺繡飛天……在當下的時尚圈層,中國元素被頻頻引入各類單品,覆蓋服飾、美妝、動漫、數碼產品等幾乎所有熱門領域。國人享受着現代時尚與傳統文化碰撞出的東方美感,特別是“Z世代們”越來越發現“老祖宗的東西”又酷又有腔調。大家用錢包投票,市場上的時尚話語權正漸漸向“國潮”“國貨”轉移。

“國潮”之風興起,並非偶然。中華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獨特的東方魅力。最近這些年,這股風潮從“小眾”刮向“大眾”,背後更多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迴歸。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在國家蓬勃復興的大背景下長大,有平視世界的足夠底氣,在追求時尚張揚個性的同時,有強烈意願將中國故事講出來傳出去。此外,隨着消費升級,中國人的生活理念日趨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顧實用屬性和精神屬性,符合自己審美與品質要求的“心頭好”。

“國潮”圈粉需過硬產品

某種程度上説,這波“國潮”熱分享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紅利。但也要看到,國貨要打出響亮品牌,最終還是需要過硬的產品。縱觀當下的“國潮”市場,個別企業浮於表層,純粹堆砌文化符號,或將“國風”“情懷”當成營銷噱頭。如是這般,失去對品質的堅持、對文化的敬畏,自然難逃網紅般的生命週期。更何況,如今“國潮”已邁向“3.0時代”。一方面,市場已成紅海,角逐愈發白熱化;另一方面,新生代的消費訴求已經迭代。若還停留在低水平的“情懷販賣”“剪貼拼湊”,不僅辜負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饋贈,也浪費了強大的中國製造能力。

從老字號走向“國潮”品牌,不是簡單地換個“馬甲”、貼個新標籤,而是走上一條充滿挑戰和搶抓機遇的路。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堅持實體為本、創新為核,才能讓情懷落地、創意變現。欣慰的是,支持國貨創新目前已成為各界共識,特別是在各地開展的全國消費促進月系列活動中,一批國貨精品推陳出新,擁抱“雲端”,開啓數字化轉型,在年輕人中“圈粉”無數。與此同時,一批平台企業也積極參與到國貨品牌塑造過程中,掀起一場全民參與的“國潮”互動盛宴。

“國潮” 品牌的創新之路將越走越寬

透過國產品牌的飛速進步,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企業敢於革新創造、努力奮鬥超越、國際嶄露頭角、贏得口碑佳績。例如“吉利”汽車憑藉高質量、優服務成為首個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輛的乘用車國產品牌;“復興號”品牌用舒適貼心的服務成為高鐵出行的代名詞等等,中國本土品牌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背後,藴藏着大國工匠們不畏艱辛、鋭意進取的創業精神,凝聚着中國品牌與時俱進、創新突破的奮鬥歷程。

可以預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國貨品牌的創新之路將越走越寬。在這個過程中,國貨品牌要想持久地“潮”下去,就要儘快走出“舒適區”,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只要堅守品質、堅持創新,就一定能收穫中國品牌的星辰大海。

微言大義:

@蔚藍乘風:買國貨、用國貨、曬國貨已成為當下“國潮青年”的一種新生活方式。

@Zc林冽:現在特別喜歡這種中國風的“潮牌”。

@八八老夫子:傳統文化引領的“國潮”之風正興起,許多品牌藉助國潮達成了創意營銷,不少具有歷史底藴的經典IP也迎來了新發展。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國潮”火爆看似偶然,其實是我國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這不僅是中國品牌的崛起,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潮流”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使“國潮”熱度不退,就應該繼續保持“國貨”品質不退、創意不減,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讓中國元素、中國文化成為市場新熱點,讓中國品牌成為人們心目中“高質量”的代名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7 字。

轉載請註明: 保持“國潮”熱度不退 品質和創意不能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