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理財,虧錢的又多了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財經

銀行理財又被投資者吐槽了!

近日,社交媒體上對銀行理財淨值虧錢的討論變多了。有投資者表示,最近一個月自己的銀行理財收益下降,基本把前二個月的收益都抵消了。有投資者查了一下自己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10萬元一個月跌了三四百元,見勢不妙趕緊贖回,“大家有買了理財的也看一眼吧!”

這不禁讓人想起去年的銀行理財產品破淨潮。整個2022年末,存續銀行理財產品的破淨率超20%,使得許多客户對銀行理財失去了信心。

進入2023年,隨着市場的回暖,理財市場整體表現回暖態勢。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310億元。

然而,近一兩個月以來,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

01、今年與去年有何不同?

破淨率,是反映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程度的指標,表明單位市值跌破1元的產品比例。

據南財理財通統計,從破淨率走勢來看,除今年1月、2月理財產品仍處於債市調整後的修復期破淨率較高外,今年3月-7月各月破淨率均低於4.15%。

但在今年8月,破淨率升至4.22%,為3月以來的高峯。

另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截至9月第一週週末,全市場存續封閉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2.76%,環比下跌1.16個百分點;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3.57%,環比下跌0.41個百分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普益標準所統計的產品收益下降,無疑也有破淨產品拉低總體收益率的原因。

這樣的數據變化,結合自己手機裏連日的負收益數據,讓投資者不免擔憂。“我有一款產品下月到期,有一款是明年二月到期。很擔心會虧損本金。”一位投資者感慨,現在要買銀行理財只能買很短期那種,如一天、7天、14天、30天,太長期限的會“夜長夢多”,極有可能跌破淨值。

但與去年的破淨虧損潮相比,這次的情況有所不同。

據北大匯豐智庫分析,2022年,銀行理財遭遇的兩輪“破淨潮”原因不同。第一階段(3月、4月)是底層資產價格下跌導致理財淨值下降,為投資端出現問題。畢竟銀行理財絕大部分以固定收益類產品,受債市結構性問題影響大;第二階段(11月、12月)是投資者贖回形成“贖回潮”負循環,為負債端出現問題。

負循環可理解為負反饋,簡單來説就是,債市/股市下跌,投資者在恐慌下贖回,機構被迫拋售資產,市場持續下跌,投資者繼續贖回。

而這次破淨率的回升,東吳證券報告認為,是地產政策優化疊加資金面收斂短期內對債市產生了負面擾動。報告認為,10年期國債收益率、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分別從8月21日的2.54%和2.65%上升至9月7日的2.64%和2.77%。由於國債收益率與債券價格是反向關係,國債收益率上升,反映到債券市場上就是債券價格下跌,由此導致了銀行理財產品破淨率的攀升。

02、考驗理財市場定力

在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看來,破淨現象在宏觀金融領域是新的“非常態”。他表示,今年以來,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都在快速回暖,部分細分金融市場還實現了開門紅。但理財市場的整體走勢卻沒有再次順週期運行。

前不久的轟動一時的“銀行理財首度被公募基金反超”話題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較2022年同期下降了3.81萬億元,較2022年底下降了2.31萬億元。

“近期爆發的新一輪破淨潮其實是理財市場大幅震盪的微觀顯現。”陳佳稱。他認為,剛剛實現去剛性總值淨值管理才一年多的理財市場,尚未拿出招數來應對金融政策的變化。從更根本上説,理財全行業的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投資者所篤定的“虧損就是理財機構水平問題”,也從側面説明,陳佳的判斷不無道理。如何提升投研硬實力成為擺在銀行面前的現實挑戰。

陳佳向「市界」表示,全球理財市場技術進步一日千里,智能投顧超速滲透到產品設計、客户開拓、投資模型、營銷理念等方方面面。相比之下,國內理財市場應早一步擺脱依託銀行網點的理財經理體系,向自研創新和服務提質增效方面轉型。

北大匯豐智庫給出的更全面建議是,銀行理財作為資管行業的一個細分領域,應該立足於為客户提供低風險低波動產品需求,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包括突出養老特色、提升直接投資能力、提高人力投入、做好客户適當性匹配、重視產品適當性管理等。

事實上,在經歷了去年的大規模破淨贖回及引發的負向反饋後,現階段機構行為相對於去年年底也採取了更為穩健的策略,比如通過增加存款、債基配置客觀提高自身流動性管理能力。中信證券明明團隊的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理財對債券及同業存單的投資比例較2022年底降至58.32%,現金及銀行存款的佔比達到23.7%,同比增長9.6%。

光大證券分析師王一峯、董文欣也指出,此次破淨率攀升,即便有部分產品階段性產生贖回擾動,反應烈度預計也會顯著弱於2022年四季度,整體影響可控。

對於投資者來説,銀行理財羣體是所有金融資產投資者中風險偏好較低的羣體,資管新規打破剛兑後,銀行理財保本走下神壇,應合理看待淨值波動,避免非理性恐慌。此外要深入瞭解產品特徵,結合自身風險偏好理性選擇購買。

(作者 |陳暢,編輯 |孫月,運營 |劉珊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