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年打磨,公募FOF和私募FOF這兩條沿着各自軌跡運行的曲線,終於共同迎來了向上的拐點。
數據顯示,自2017年9月首批6只公募FOF獲批以來,截至2020年6月底,公募FOF整體規模已超過630億元,產品數量達166只;而私募FOF在經歷了過去兩年的低迷之後,今年來業績和備案數量均大幅提升,總規模已接近1000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在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FOF的資產配置優勢進一步凸顯,預計未來幾年FOF類產品的發展速度將進一步加快。但隨着外資私募的入局和互聯網平台基金組合的興起,公募和私募FOF管理人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也在加大。
產品優勢初顯
公募基金憑借着自身的快速發展,為FOF提供了豐饒的土壤。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公募FOF整體規模超過630億元。其中,普通公募FOF(不包括養老FOF)今年以來規模激增,近30只普通公募FOF總規模為184.3億元,半年增加了近120億元。
私募FOF近兩年的發展歷經波折,但今年有明顯改善。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透露,過去兩年,私募FOF備案產品數量維持低迷。私募排排網統計顯示,2017年私募FOF成立數量為589只,2018年和2019年下降到350只左右,而今年前8個月私募FOF的新增備案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達到375只,預計全年能恢復到500只以上。
從業績來看,截至2020年8月底,公募FOF今年以來平均回報達15.44%,私募FOF的平均收益率為18.4%。業內人士表示,FOF具有分散風險、投資組合多樣化、投資門檻低等優勢,在市場風險較高時,投資者更傾向於通過投資FOF產品來獲得穩定的收益。在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FOF的資產配置優勢得到進一步體現。隨着資本市場機構化趨勢的不斷強化,預計未來幾年FOF類產品的發展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
競爭中尋求突圍
雖然機遇在前,但FOF類產品競爭也進一步加劇。業內人士認為,外資私募的入局和互聯網平台基金組合的衝擊是不可忽視的兩股力量。
李春瑜告訴記者,自2017年1月富達國際成為第一家進軍A股的外資獨資私募以來,目前已經有29家外資私募登陸中國資本市場。2019年7月份,瑞銀資產管理在國內推出了第一隻多元策略私募FOF基金,標誌着外資私募FOF產品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外資私募的入局對於國內的FOF機構而言,是一個較大的正面挑戰。”
互聯網平台基金組合的衝擊也不可小覷。西部證券研報顯示,互聯網基金組合最早來源於實盤組合產品,隨着以天天基金等APP為代表的互聯網工具功能逐漸完善,投資者可以根據組合的既定策略購買一攬子基金產品,並可以隨時看到組合最新的策略配置情況,相比於公募FOF具有更多的“自由度”,並且不會額外收費,受到投資者追捧。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7日,天天基金等三個平台上基金組合產品一共223只(去重之後為214只),其中包括54家機構投資者發佈了128只產品,62位個人投資者管理着93只產品。收益方面,公募FOF表現相對穩健,互聯網基金組合則更具有彈性;風險控制方面,互聯網基金組合略微佔優;收益波動方面兩者較為接近,互聯網基金組合整體更優。
一位績優公募FOF基金經理表示,FOF能夠分散風險、平滑收益,用資產配置的方式達到資產管理的目標,但該類產品的優勢遠不止於此。不同風險特徵的FOF能夠應用於不同的理財場景,適配投資者包括理財、養老等在內的多種需求。而隨着養老第三支柱政策落地,養老FOF的發展前景更加確定。而如何將產品的風格刻畫得更加清晰、超額收益更加突出,這是FOF管理人在激烈競爭中能否成功突圍的關鍵。
“在財富管理市場上,公募和私募FOF未來究竟能切多大一塊蛋糕,還要回歸到自身的專業性和配置能力上來。”該基金經理總結稱。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