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金融支持包容性”圓桌會議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普惠金融和包容性發展”“數字化綠色與公正轉型”等主題展開熱議,共同探索金融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這場會議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首度提出了“全流程普惠金融”的新概念,並介紹了中國構建全流程普惠金融金融體系的四個環節——政策、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基礎設施。陸磊表示,普惠金融支持不是“從井救人”,而是實現雙贏。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提出,要維護和推動普惠金融和包容性發展,應改進中小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監管,使他們保持健康。
“有一些基層銀行、農村信用社,腦子裏想的不是面向基層,而是想找大項目,再加上一些公司治理、監管上的問題,有些大股東挪用金融機構資金造成巨大風險,對普惠金融造成負面影響。”周小川坦言。
周小川認為,要進一步考慮資本市場發展對普惠金融的積極作用,包括推進研究一些新的產品,使得中小企業能夠更大程度地利用資本市場。另外,僅靠原始資本積累是不足以發展普惠金融的,任何企業要想業務得到充分發展,都需要籌措、充實資本金。“只有逐漸充實資本金,風險才能夠降低,槓桿率才會下降。”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則着重提到了金融服務的數字鴻溝問題。“對此可以做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健全優化政策的扶持體系;第二,加大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建設;第三,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投身普惠金融,增加金融供給。”張曉慧説到。
陸磊:普惠金融絕非“從井救人”“我國在構建形成政策、機構、市場、基礎設施的全流程普惠金融體系上,初步形成了比較好的實踐範式。”
陸磊介紹,普惠金融在各國實踐中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受眾層面,不僅應該包括農户和農業生產者,還應該惠及在規模、成長階段上處於相對弱勢的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二是供給層面,不僅應該以普惠金融機構為主體,還應該構建形成政策、機構、市場、基礎設施的全流程普惠金融體系。
陸磊表示,普惠金融支持不是“從井救人”,而是實現雙贏。
基於這兩方面,陸磊提出了“全流程普惠金融”的新概念,並介紹了中國構建全流程普惠金融金融體系的四個環節。
第一,政策方面。關於全流程環節中的政策頂層引導方面,陸磊表示,其中國主要做法是通過政策支持金融機構對農户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進行相關引導,特別是疫情以來,針對暫時遇到困難的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
“信用貸款不需要抵押、擔保,更能切中一段時間以來相對處於缺乏資產、缺乏市場信用的經濟主體的需求。”陸磊介紹,表示。同時,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中長期融資的支持力度。
去年下半年,兩次全面降準接連落地,釋放長期資金約2.2萬億元。數據顯示,2021年,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4.93%,比2020年全年水平下降22個基點。“這些支持性的政策,所造成的效果,肯定會在貨幣層面、信貸層面形成擴張。”陸磊説。
陸磊強調,當前,中央銀行的核心工作是保持貨幣穩定。他表示,在過去的1到2年,相對較低的通脹、貨幣穩定與支持中小微型企業,這兩項政策目標已同時得到實現。
第二,金融機構方面。陸磊認為,普惠金融機構的發展壯大,機構是主體,是由它來提供包容性增長的金融服務支持。它們在持續推動普惠小微貸款的量增、降價、擴面,發揮了比較好的作用,支持了農户、穩定了企業、保障了就業。
陸磊着重提到了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中起到的重要價值,“農村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信社,在服務中國的縣域經濟發展、支農支小方面作出了比較明顯的貢獻。去年每萬億億元人民幣涉農貸款能夠創造0.19萬億元的農業增加值,而每萬億元的商業型貸款能夠創造0.59萬億元全社會的增加值。”
第三,金融市場方面。陸磊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實質就是通過分層、分類,彙集中小、初創和科技型的市場主體,暢通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當前,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不同的板塊,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服務的精準性,是資本市場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科技創新的普惠金融模式。
第四,基礎設施方面。陸磊表示,普惠金融供給的高成本和需求信息的不充分,是持續存在的技術性難題。“從中國的實踐來看,金融的數字化有利於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和信息的不對稱性,實現智能化獲客和風控管理。”陸磊介紹,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普惠金融的覆蓋面,金融服務的種類和數量都可以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
“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性難題,也仍然是需要持續追求的目標。”陸磊表示,“向難以在正規金融市場上獲得貸款或者其他金融服務的主體,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務,並針對其經營的痛點、難點問題,助力其增長且形成現金流回報的能力,是包括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以及金融科技永遠的社會責任。”
周小川:需要改進中小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周小川着重分析了技術、資本市場以及ESG三個方面對於普惠金融的意義和作用。
首先,周小川提出,IT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把金融服務特別是服務於小微企業、居民、貧困羣體的金融服務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數據的存儲計算等成本大幅下降。
但是與此同時,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周小川指出,普惠金融的服務成本,主要包括IT成本、人力成本以及風險成本,而人力需求的大幅下降對於銀行線下網點結構的轉型帶來了巨大挑戰。
“對於這個巨大挑戰,銀行可能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目前來看,人力成本佔比很比較高,但實際上涉及普惠金融的數據處理、業務處理基本上大量都自動化了。”周小川説到。
第二,周小川提出,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普惠金融其實起着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下一步要進一步考慮資本市場發展對普惠金融的作用,資本市場不是隻針對大型企業的。另外,大家也在研究一些新的產品,讓中小企業能更多利用資本市場。”
在周小川看來,目前中國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不夠,資本金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借貸過多、槓桿率過高,只有逐漸充實資本金,也開始風險能夠降低,槓桿率下降,業務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
“最近中國市場上有一些不健康的公司出現高槓杆率、倒閉,很多都是跟資本金不足有關,同時虛假玩弄資本,有的説是資本盲目擴張,其實就是缺資本以後弄了一些假的資本,結果沒有風險損失吸收能力,一搞就出了問題。”
第三,ESG對於普惠金融將來會有重大的意義,這其中涉及環境問題、社會問題、治理問題。隨着ESG的發展,收入分配、扶貧一定會得到關注,普惠金融會得到一定的重視。
最後,關於科技發展之後是否還需要基層銀行。周小川認為,這當中存在爭論,如果基層銀行發展效果好,當然會讓普惠金融的對象得到支持;但實際上,基層銀行發展當中也有不少“頭疼”的問題。
“有一些基層銀行、農村信用社,腦子裏想的不是面向基層,而是想找大項目,再加上一些公司治理、監管上的問題,有些大股東挪用金融機構資金造成巨大風險,對普惠金融造成負面影響。”周小川坦言。
對此,周小川建議,要改進公司治理。他同時指出,中小金融機構補充資本金存在問題,並非由於需要補充資本金而沒有渠道、繳税太多沒法自我補充,或是沒法利用資本市場補充資本等原因,多數是因為資產負債表質量下降、出問題的貸款核銷後導致資本充足率不及要求。
周小川認為,維護金融穩定,改進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監管,讓他們保持健康,也是維護和推動普惠金融和包容性發展的一方面。
張曉慧:普惠金融可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儘管我們的普惠金融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還是有金融服務的數字鴻溝。”
所謂金融服務的數字鴻溝,張曉慧指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數字鴻溝會阻止弱勢羣體獲取正常的金融服務,比如老年人不會用互聯網,他對使用數字金融的產品服務的能力相對比較弱。
第二,數字鴻溝會降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獲得感。跟小微企業相比,大中型企業數字化金融儲備往往是充足的,而小微企業的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的能力會比較弱,數據要素跟算法模型開發的投入往往也顯得非常不夠。往往大中型企業從數字金融當中得到的數字紅利,對這些小微企業來説是望塵莫及的。
第三,數字鴻溝會增大區域之間的數字金融服務的差距,東部地區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對周邊資金的虹吸效應被進一步固化,農村和城市之間其實也存在着金融的數字鴻溝。
第四,數字信息的這種安全風險,客觀上為機構提供了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去實施壟斷行為,通過算法其實部分消費者、濫用交易當中的支撐數據,所以會加大金融數據的安全風險。
張曉慧認為,大力發展數字金融,將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商業可持續性,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要健全優化政策的扶持體系,加強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投身普惠金融,從而增加金融供給。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蔡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