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10月22日文章,原題:漢堡港為何急盼中資入股? 面對6名內閣部長的反對,德國總理朔爾茨依然支持漢堡港吸納中資入股。對於漢堡港乃至德國而言,吸納中國國有資本入股究竟有哪些益處?反對者又有哪些理由?
朔爾茨總理2018年出任德國財長前,曾擔任過近八年的漢堡市長。在此期間,漢堡市政府控制多數股份的漢堡港口與倉儲物流公司(HHLA)已把吸納中國國資企業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港“福地”集裝箱碼頭提上議事日程。漢堡港希望,中資入股能為集裝箱碼頭帶來更大的、可持續的“規劃確定性”。HHLA董事長翟智拉2021年宣佈吸納中遠海運入股時曾指出,這筆交易將讓漢堡港成為“優先轉運樞紐”,從而“確保中國物流更高效地與漢堡港嵌合”。簡而言之:中資入股能夠進一步提升漢堡港的貨物吞吐量。
“福地”碼頭早在1982年就迎來首批中國貨輪。如今漢堡港轉運的集裝箱有近1/3(每年大約120萬個)是來自中國或者準備前往中國。漢堡方面擔心,如果中遠海運入股交易流產,很大一部分集裝箱轉運生意會被航道水文條件更好的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衞普或者德國威廉港搶走。
漢堡市長岑徹爾指出,拒絕中遠海運入股“會導致漢堡港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因為中遠海運早已入股鹿特丹港和安特衞普港。面對外界的疑慮,岑徹爾強調,掌握少數股權的這家中企不會對德國的關鍵基礎設施構成任何威脅。HHLA也強調,“福地”碼頭的所有重要決定今後仍由該公司“完全掌控”,碼頭依然會對其他客户開放。漢堡港新聞發言人馬特恩警告説,如果德國政府叫停中遠海運入股交易,就會造成與中方對峙,而後果“將會由整個德國承擔”。
德廣聯刊發獨家調查報道指出,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政壇對中國的態度發生整體轉變,擔心中國可能會利用其經濟影響力來貫徹自身地緣戰略利益,因而對中資入股漢堡港持反對態度。但總理朔爾茨不願喊停這筆交易,總理府似乎正在運用“拖延戰術”,至今未將此事列入聯邦內閣會議的討論議程。
目前,中遠集團已是全球第三大海運商,參與全球50多個集裝箱碼頭的運營,其中包括荷蘭鹿特丹、西班牙畢爾巴鄂、希臘比雷埃夫斯、意大利瓦多等14個重要歐洲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