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難求 豆企不能承受之“重”

一豆難求 豆企不能承受之“重”

近一個月來,豆製品食材漲價成為各地菜市場的熱門話題之一。從生產角度來看,2020年四季度以來,各地豆腐作坊老闆發佈的漲價通知不斷。有豆腐經營者表示:“大豆漲價,燃氣漲價,實在撐不住了。”

市場人士反映,這是多年來除疫情期間停產外,第一次因為原料跟不上而停產。

大豆加工行業陷入困境

在各地農貿市場上,豆製品漲價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主要原料大豆漲價是主因。據瞭解,2020年黑龍江、安徽等大豆主產區供應持續緊張,新豆上市季一度出現貿易商搶貨的情形,而農户惜售情緒升温,大豆價格持續上漲。

生意社數據顯示,西南地區大豆零售價格已漲到6元/公斤以上。主產區黑龍江黑河市大豆價格在2020年從3.7元/公斤漲到了5.3元/公斤以上,當地不少豆製品企業表示正面臨資金及經營壓力,有一些小作坊已經徹底退出。

期貨是現貨的影子。2020年大豆期貨漲勢更是火熱。文華財經數據顯示,2020年豆一、豆二期貨主力合約分別上漲了49.70%、26.10%。其中,2020年四季度,豆一期貨月線連收三陽,月度漲幅分別為14.44%、8.48%、4.26%。

對一些豆製品企業來説,近幾個月“一日一價”的大豆行情已經成為不能承受的成本之重。市場人士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每斤毛糧價格上漲了8角錢,直接結果就是豆制產品利潤不復存在。

“由於大豆價格太高,一些小的加工企業因為成本增加導致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高價無貨狀態甚至導致一些小型加工企業直接關門停產。”百川盈孚網農業研究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元旦前“一豆難求”的窘境讓很多企業已接近停產,這是多年來除疫情期間停產外,第一次因為原料跟不上而停產。下游食品企業不斷催單,但企業存儲的豆量並不多。

“在2020年大豆價格漲幅超出市場預期的情況下,油廠原料採購成本大幅攀升,在價格自上而下傳導的過程中,產成品價格漲幅明顯落後於原料價格,令實力不濟的中小加工企業陷入嚴重虧損的境地,苦不堪言。”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畢慧説道。

下游豆企利潤遭侵蝕

上述負責人稱:“對這些以大豆為主要原材料的企業來説,2021年的苦日子才剛剛開始,生產成本高企直接影響公司效益,因原料緊缺導致產品不夠而引起下游合作商的不滿。沒有原料而導致的停產,讓很多小型加工企業只能停掉所有供應鏈。”

“2020-2021年度大豆價格漲速之快和漲幅之大在歷史上較為罕見。”光大期貨研究所農產品研究員周俊禹表示,在大豆價格快速上漲的過程中,對於上游農户和中游貿易商來説,因其手中有糧,具有較大話語權,因此可以通過頻繁提價來將風險向下遊產業鏈轉移。而對於下游豆製品加工企業來説,由於終端消費市場產品同質化較嚴重,競爭較激烈,同時由下游向銷售渠道的沉澱具有一定滯後性,這也意味着下游企業無法輕易地通過產品提價來覆蓋原材料上漲而增加的成本。

在周俊禹看來,2020年以來大豆價格上漲的背後邏輯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一,國內臨儲大豆庫存見底,市場普遍預期供需情況偏緊;新冠肺炎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物流,俄羅斯大豆直到5月份左右才開始陸續重新恢復進口,雖然從6月開始,國儲開始輪換拍賣,但並沒有解決供應偏緊問題。其二,拉尼娜天氣對全球大豆生產具有較大影響,美豆產量受損。我國國內南方產區減產較嚴重;東北產區雖然種植面積上升,但產量僅小幅增加,市場減產預期強烈。以上種種因素為國內貿易商和遊資提供了挺價的信心。

此外,農產品加工行業進入門檻較低,附加值偏低,直接帶來了利潤率較低、議價能力較弱的行業特徵。“在肉蛋奶菜中,豆製品漲價是最難的,現在賣豆腐的這麼多,誰先漲價誰沒生意。”一位熟悉豆企經營的人士表示。

近年來國內大豆加工企業被嚴重邊緣化,除了少數幾家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外,大部分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呈現出小、散、弱的特徵,處於虧損或者虧損邊緣,經營艱難。

百川盈孚網農業研究部相關負責人説:“雖然近幾年我國的大豆深加工產業取得了良好成績,但在技術、裝備等方面仍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大豆深加工能力不到10%,深加工產品科技附加值較低,大豆深加工產業鏈不完整。大豆價格大幅上漲,也會影響地租上漲,如果豆價漲幅跟不上,對中小農户來説也存在一定風險。”

加速行業洗牌

從供需來看,百川盈孚網農業研究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目前的臨儲大豆量不足100萬噸,難以應對市場需求。不過從國際市場來看,大豆這個行業迎來了新的變化,美豆加快了出口。長期看,我國對國產大豆需求較高,預計2021年大豆價格較平穩,即使下跌,幅度也不會很大。

豆企窘境再次證明企業做好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據畢慧介紹,在這一輪原料大豆價格上漲的過程中,大型有經驗有實力的加工企業積極運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通過調配套保比率以及原料和產成品套保數量,不僅僅能夠穩定企業的經營發展,也能夠明顯緩解原料大豆價格上漲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時通過調配期現貨市場的需求,對產成品銷售也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企業應對角度,周俊禹建議,在小作坊式企業被迫出局之後,具有更加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更強且更系統抗風險模式的企業將在行業洗牌中佔得先機,這次洗牌或許將促進行業龍頭化的發展。為了應對未來的更多挑戰,合理運用套期保值進行風險管理和庫存管理,進一步下沉渠道將是未來豆製品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百川盈孚網相關負責人則建議,應調整支持政策方向,由重點支持大豆種植環節、加工環節向支持整個大豆產業鏈轉變。建立統籌大豆研發、種植、加工、營銷貿易、倉儲物流、公共儲備等環節的一體化、一攬子財政補貼制度和税收優惠體系。鼓勵、支持正規銀行機構推廣大豆產業鏈金融模式,促進大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深度融合,構建多元化金融支持新路徑。加強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積極發展大豆產業領域中的生產、供銷、信用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豆難求 豆企不能承受之“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