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燕生:滿足新生代人羣的新消費需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新京報訊(記者 陳琳)7月19日,商務部在京召開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推進會,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宣佈,經國務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廣州市、天津市、重慶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這也是2019年10月商務部等14部門發文,擬“通過五年時間打造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後,公佈的首批試點城市名單。

為什麼首批名單圈定這5個城市?這些城市都有什麼優勢和特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居民來講會有哪些好處?我們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時,需要重點考慮哪些問題?北京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方面有哪些短板?記者對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原秘書長張燕生。

專訪張燕生:滿足新生代人羣的新消費需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原秘書長張燕生。受訪者供圖

他表示,誰能滿足中國新生代(“95後”“00後”和“10後”)的消費需求,誰就一定能佔據世界競爭的制高點。這5個試點城市在下一步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如何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新生代人羣的新消費需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立足“三新”經濟,消費的作用非常重要

新京報:作為全面促進消費的舉措之一,“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已被正式寫入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國在此時發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你認為出於什麼考慮?

張燕生:今年是“十四五”開局起步年,國家“十四五”規劃核心要義歸結為三個“新”: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

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我總結了三句話:一是要確立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二是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三是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確定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充分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過去的40年,參與國際大循環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推手,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驅動和出口驅動。

而構建新發展格局,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提高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是當務之急,因此,新發展格局中的“消費”這駕馬車的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説,我們要依託國內大市場來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構建統一大市場。其中,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貫通國內大循環的牛鼻子作用也隨之增大。我們説消費是分層次的,無論是商品消費,還是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公共性服務的消費,真正引領消費浪潮和消費風尚的都是中心城市在起着關鍵引領作用。

新京報:什麼樣的城市才能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前全球現有的一些著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張燕生: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就相當於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培育具有重大動力源和創新策源地功能的引擎。這樣的中心城市一般就具備我們所説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功能。它不僅要引領國內國際的消費增長,而且對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目前全球現有的一些著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具備的共同特徵有很多,如高度發達的交通,只有往來便捷,才能帶來人流量;優質商品和知名品牌的供給能力強大,還有高質量的免税政策、金融支持、人才環境等;另外人性化的服務也很重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讓遊客有“家”的感覺。能夠吸引旅遊、商務、留學等各種遊客到來,那它一定是國際的文化之都、商業之都和教育之都等。

5個城市位於4個國家重大戰略城市羣

新京報:今年以來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計劃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此次商務部宣佈的這5個城市為什麼能進入首批試點名單,這5個城市都有哪些特色?

張燕生:首先這5個城市中有4個是中央直轄市,這也意味着中央直轄市對中國的消費大區具有帶動作用;其次,這5個城市位於4個進入到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城市羣中。北京天津在京津冀城市羣,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羣,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重慶在成渝雙城經濟圈。這幾個城市都位於幾大城市羣居首的位置,屬於國家重大戰略的中心城市。

從幾個城市的優勢來看,京津冀地區是中國的“首都經濟圈”,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區域的雙中心。上海作為長三角龍頭,大力發展“創新型、服務型、總部型、開放型、流量型”這“五型”經濟,各方面條件在全國排名都是靠前的。我個人預測,未來10年,長三角地區創新資源的投入累計可能會超過8萬億元,這麼大的投資,能夠吸引國內的一流大學,一流的科研院所,一流的高層次人才和一流的企業,那麼它進入全世界一流水平也沒有懸念;也能夠打造一流的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和公共性服務業等新業態。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它也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的國際大都市,本身就具有消費中心的作用。除了上述三個城市羣將率先成為世界級城市羣,重慶來自成渝雙城經濟圈,我個人認為,成渝地區有可能成為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增長極。

新京報:北京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方面,有什麼優勢和特色?

張燕生:北京定位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毫無疑問,它也位於中國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第一梯隊”。北京也集聚了中國最高端的人才。國際上通常用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投入佔GDP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創新指數。2019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個,其中北京以6.31%在全國遙遙領先。這個數字可以説在全球都是最高的。

一方面北京的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最多、實力最強,不僅中科院在北京,而且擁有清華、北大這樣的超一流大學。另一方面,北京的高新產業也是研發投入的重要載體。2019年北京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經達到2.5萬家,在各大城市中遙遙領先。

這個指標代表什麼?説明北京集聚了眾多科學家集聚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集聚了頭部的科技創新企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是這種高端人才、高增值人羣集聚最多的地方,那麼毫無疑問,消費的水平也是最高的。而且北京的外國人比例也非常高,這裏有眾多的駐外使館,還有眾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這些都是北京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方面,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優勢。

新京報: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居民來講會有哪些好處?

張燕生: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我認為根本目的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消費羣體,主要包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遊客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居民。遊客我們剛剛説了,因為這個城市有吸引各種遊客到來的因素,比如文化、商業、教育等。

對於當地的普通百姓來講。這個城市要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先應該是國內的消費中心城市,而老百姓有錢才能消費,因此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較高,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比較小,人們的社會保障也比較好。

客觀地講,過去40年我們創造的“新蛋糕”,相當一部分都用於了投資,再創造新的更大的“蛋糕”。現在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出發,我們每年新創造的GDP這個新蛋糕,要更多地分配給老百姓,讓老百姓放心消費,享受商品服務和文化服務,帶動我們的經濟增長。

因此,新發展格局完全是與中國作為大國的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一個新模式,我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首先應該把消費這駕馬車變得非常的強大,非常國際化且引領新時尚。像商品消費、生活性服務消費、生產性服務消費,也包括公共衞生、公共醫療、公共養老等公共性服務消費,都會上升到國際一流水平。而首先享受到這些的就是生活在當地的老百姓。

新京報:我們在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時,需要重點考慮哪些問題?

張燕生:我們很多城市,硬件設施是不缺的,缺的是軟環境。比如如何打造特別好的消費環境,簡單地説,就是讓無論來自於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遊客,到了這5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都會有“回家”的感覺。在出行、消費場所,是不是很容易看到國際通行的標識?

如何打造國際化的消費環境?舉個例子,深圳和香港,經常有一些外國人在深圳工作或到深圳開會,卻住在香港,他為什麼不厭其煩地過境?因為他覺得在香港住有一種很熟悉的環境。人在熟悉的環境就會感到很放鬆,因此消費的環境非常重要。此外,安全性也要有保障,讓大家能放心地去消費。

滿足新生代的新消費需要“世界大腦”

新京報:隨着互聯網推動經濟創新發展,生活在網絡一代的新生代消費者,已然成為了新消費的主力軍。新生代消費羣體有什麼消費特點?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對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何影響?

張燕生:國外有一個調查,調查對象是“95後”“00後”和“10後”的年輕人,發現日本的新生代年輕人沒有慾望結婚、沒有慾望發財、沒有慾望成名,完全“躺平”,這是非常麻煩的;對美國的新生代年輕人調查發現,爺爺的工資比爸爸高,爸爸的工資比孩子高,沒錢,因此不想“躺平”都不行。但他們也發現,中國的“95後”“00後”和“10後”,是世界上新生代羣體中最樂觀、最有信心的一代。

因此我認為:誰能滿足中國新生代羣體的消費需求,就一定能佔據世界競爭的制高點。不同年齡層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不同的,作為新生代羣體,他們的新消費不再滿足於品質好,而是講究個性、多元性、多樣性、主觀體驗。要想滿足新生代的新消費,“中國大腦”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世界大腦”。

這5個試點城市,在下一步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如何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這些新消費人羣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新京報:你認為我們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有多遠?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哪些短板?

張燕生:目前中國城市與世界上主要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如消費和服務環境還不到位,交通、物流等不夠便捷直達,便利化程度和效率不夠高;服務質量有待改善,能熟練與外國人對話的服務人員不足;商品標誌、包裝等細節也未能充分照顧到外國人的需要等。

北京實際上還是很可愛的城市,北京的居民素質也比較高,但北京離“以人為本”還有一些差距,比如在北京我想吃早餐並不方便,想擦皮鞋也不便利;北京的公共交通便利化程度不足,我住在昌平,每天通勤在路上要花4個小時,地鐵過了早上6點甚至都很難擠上去。有研究發現,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人才對通勤的容忍度是30分鐘。這30分鐘的通勤時間我們如何解決是個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北京要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的問題是要轉變觀念,無論是對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要切實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個目標服務。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張磊 校對 付春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46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張燕生:滿足新生代人羣的新消費需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