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價值小盤股的左側交易,在於找到確定性的增長。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詩詞用來形容2020年資本市場的眼科行情,再貼切不過。前有一年翻番的愛爾眼科,後有兩年十倍的興齊眼藥;以及從事人工晶狀體業務的科創第一眼科股愛博醫療,上市當天即報以616%的豪邁漲幅。
在眼科公司接連大漲過後,投資者最關心的莫過於:還有哪隻眼科股,既在未來擁有廣闊的成長前景,估值又要足夠低,以便可以從容上車。
2月18日以來,港股行情進入調整階段,恆生指數下跌超過7%,而一家眼科製藥企業卻在這個區間內快速上漲,累計漲幅一度超過36%。
“價值成長”,許多基金經理都曾用這四個字形容自己的選股方向,“估值修復”,眾多賣方分析師也喜歡把這四個字作為推薦理由。而這八個字的結合,便是近期成交放大、股價上行的眼科藥潛力股億勝生物科技(01061.HK)。
不過,無論是價值成長還是估值修復,都有其內在的支撐邏輯,前者要靠實際的業績成長説話,後者既需要價值與股價的高度背離,也需要公司的基本面保持向好的連續性。
總結起來,對於價值小盤股的投資,乃至於以左側買入和抄底思維進行交易,最關鍵的便在於找到確定性的增長。
那麼,對於億勝生物科技而言,確定性的增長,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
01 創新藥的彈性紅利
2月24日,港交所加增印花税,市場隨之報以大跌,但億勝生物科技卻逆勢大漲14%。
資金在疾風惡浪中選擇買進億勝,很大程度是看中了公司最新幹眼症產品SKQ1將在當晚公佈數據。而當天披露的數據亦不負眾望,已進入三期臨牀二階段的SKQ1在作用機制、臨牀表現等多項數據上皆取得正面效果。
這個產品,將補齊億勝在眼科賽道的管線佈局,而產品的豐富性,正是一家眼科企業是否能成為眼科綜合治療公司的重要考察指標。
2018年,億勝與創新醫藥公司Mitotech簽訂全球共同開發協議,隨即開啓了SKQ1滴眼液的項目開發,啓動了應用於乾眼症的SKQ1滴眼液項目,這個項目,無論是對於億勝,還是投資者,皆屬重磅。原因就在於它一旦成功,將會為億勝的業績與估值帶來戴維斯雙擊的可能性。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款彈性十足的產品,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裏?
如果從產品、策略、業績、資本市場四個維度評估,SKQ1產品的價值可以歸結為:療效佔優、確定性高、市場巨大、利好明顯。
乾眼症,病如其名,病因在於眼淚分泌不足或空氣環境過於乾燥,導致眼部表面不適,輕者灼燒發炎,重者紅腫充血,長期導致結膜病變器質損害。
乾眼症令人痛苦,患病人羣卻不在少數,全球約有3.52億人,中國7500萬,差不多每二十人裏,就有一位乾眼症患者。這個50億美元規模的大市場,目前的治療手段卻很有限,或者通過環孢素抗炎、或者通過人工淚液緩解。
與現有的治療手段相比,SKQ1產品的優勢主要在於起效快、治療症狀多,安全性強,不良反應少;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市場上用於乾眼症的藥物大多為OTC產品,只能幫助緩解乾眼症狀和消除炎症而“治標”,但並無法有效地治療病根達到“治本”。
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氧化應激反應是導致淚液高滲透壓的核心因素,而淚液高滲透壓則是由乾眼症引發眼表損傷的主要誘因。SKQ1滴眼液的作用,正在於通過靶向阻斷眼部氧化過激反應。
與同類產品從12周到6個月不等的起效期相比,SKQ1只需要4周就可以發揮療效,同時解決4種乾眼症症狀。而在不良反應上,SKQ1產生滴注疼痛的比例僅有2%,也少見眼部刺激、味覺障礙的常見不良反應。
對於產品銷售而言,更低的不良反應比例,是確保銷售延續常量的關鍵——患者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常常會選擇放棄治療。
就創新藥的特性而言,每一節點的突破,都需要同時付出漫長時間與巨量資源。而已經進行到三期臨牀二階段,且取得正面結果的SKQ1,擋在產品前面的節點只剩下了三階段臨牀,從產品策略的角度上看,這無疑意味着更高的確定性。
而我們顯然也知道,無論是對於公司經營,還是資本市場的利好層面,確定性正是最寶貴的東西。
那麼,這樣一款“怎麼看怎麼優秀”的創新產品,究竟能為市場帶來多大的預期差?
通過兩輪投資,億勝獲得了SkQ1滴眼液65%的全球銷售收入分成,以及在新加坡、大中華地區商業化的權益。
參考市場上同類藥的情況,SKQ1產品一旦在2022或2023年上市,在業績上將為億勝帶來上億美元的新增營收。
根據億勝最新發布的2020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為9.78億港元。這意味着,一旦SKQ1成功上市,並完成公司的銷售計劃,便等於為公司帶來了倍數級的營收增長。單此一項兑現,便意味着估值上的相應上揚。
SKQ1的佈局,足以説明公司的未雨綢繆。就整個眼科藥賽道的佈局而言,億勝的在研管線品種並不止於此,截止2020年末,公司共有15項研發項目處於臨牀前或臨牀階段,例如尚待三期臨牀數據結果的阿奇黴素滴眼液、治療黃斑變性、預備提交新藥試驗申請的貝伐珠單抗眼用注射液等等。
這些覆蓋了從眼表到眼底的新佈局品種,是公司收入增長的中期驅動力,共同構成了億勝眼科創新藥的彈性紅利,但為這些彈性業務提供支撐的基礎,則來自於公司既有產品構成的業務基本盤。
而這一基本盤的業績放量,以及由公司產品線不斷壯大帶來的基本盤增長,構成了億勝業績與估值的另外兩重彈性。
02 “金眼銀牙”未完待續
資本市場有句流行語:“金眼銀牙”。描述的是眼科與牙科這兩條賽道的可貴价值。
和牙病不一樣,眼睛是人的信息錄入通道,一個人90%的信息依靠視覺輸入,眼睛出了問題,會給生活質量帶來巨大影響。
相比牙科,眼科的剛需程度更強。所以愛爾眼科的屈光手術有剛需支撐,興齊眼藥的抗感染藥也有剛需支持,甚至於愛博醫療的人工晶狀體和OK鏡,同樣受益於此。
數碼時代到來,國人人手一機,利好了互聯網公司的同時,也造就了更高的眼科疾病患病率,也推動了對眼科醫療的需求。
在2016年,中國眼科疾病門診患者的數量約1.09億人,到2021年,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1.4億,造就了5.1%的複合增長率。
因眼疾住院的患者在2016年約450萬人,到2021年達到720萬,表現出9.7%的更高複合增長。
而中國眼科用藥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1億美元,升至2019年的28億美元,複合增長率8%,並預計2019年開始將以17.8%的高複合增速,增長至2030年的169億美元,行業迎來了黃金時期!
但和上述眼科產品相比,億勝生物科技的業務,顯然更符合“眼科病不得不治”的硬邏輯。
基於自主研發的重組牛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技術平台,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基因工程生物藥品,用於促進包括燒傷、慢性、新鮮創面癒合。
細分下來,可以分為眼科和外科兩個產品系列,前者是用於促進角膜修復和改善角膜癒合的貝復舒系列產品,後者則是用於外科創面修復的貝復濟系列。
展開公司的產品線,可以發現在自有產品中,貝復舒與貝復濟兩大系列佔據了公司83.3%的營收份額,是當之無愧的核心品種,是貢獻公司業績的基本盤,也是公司在眼科賽道展開更大布局的基礎。
對於這兩類產品的具體技術指標與特點,在許多專業的藥品研究報告中都有所論述,這裏便不再贅述,從商業的角度來觀察,兩類產品能夠撐起公司營收的權重,自有其原因所在。
就貝復舒系列產品而言,在技術優勢之外,還存在着若干商業上的特定優勢。在劑型、醫保與學術認可度上分別得以體現。
和競品相比,貝復舒包含滴眼液和凝膠兩種劑型,後者在眼表的停留時間更長,治療效果更佳,可以滿足不同類型患者的用藥需求,提高醫生和患者的用藥體驗。
而新一代不含防腐劑的單劑量滴眼液產品在通過市場招標準入後,可以面向市場空間更大的術後需求。多劑型的產品構成,帶來的是更廣的市場預期。
在醫保覆蓋上,貝復舒的限制更少而覆蓋更廣。而對於藥品這一特殊商品而言,由於使用者(病患)和決定使用者(醫生)的分離,使得學術認可度成為影響醫生用藥選擇的重要因素。在這一點上,公司基於臨牀研究的投入,使產品入選中國多個權威診療指南。
正是三大優勢的存在,確保了貝復舒產品在銷售收入和增速上,保持了持續攀升的趨勢。在眼科生長因子類產品中,擁有領先的市場地位,而由於市場“天花板高、滲透率低”的特性,使得這種增長在未來數年內仍有大概率保持。
同時,通過大力開展貝復舒在慢性病乾眼症適用上的臨牀試驗,貝復舒在眼科適用領域一旦拓寬,將會對整個產品系列持續穩健放量提供更多助力。
與貝復舒“同根而生”的貝復濟系列產品,同樣展示出了強勁的增長與市場佔有——在2013-2018年,這一產品系列達到了25.76%的複合增長率,以及在2018年度高達34.93%的細分市場佔有。
但由於應用的賽道不同,其商業邏輯自然在相同之外,也有若干區別。
與貝復舒形成統一性的,是劑型方面的佈局。貝復濟擁有噴霧劑、凍乾粉和凝膠三種劑型,形成多樣化的用藥方式甚至組合,這要歸功於公司對於產品路線上的細緻謀劃。
而有別於眼科產品邏輯的是,貝復濟系列在市場滲透率方面的巨大提升空間。
據《行業流行病學統計及研究報告》和公司數據統計,貝復濟系列產品對應適應症的目標患者人羣達9735萬人次,但就目前而言,產品只覆蓋了其中4.9%的比例,這顯然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由於學術水平的差異,貝復濟在三級醫院獲得的認可程度,甚至十倍於一級醫院。這在滲透率的指標上得到了鮮明體現。
事實上,即使在已經實現了較高滲透率的三級醫院,也並不意味着貝復濟產品沒有進一步作為的可能——貝復濟系列產品目前主要在燒傷科和皮膚科使用,例如在婦產科、整形美容等科室,貝復濟的產品功效,可以與現有的治療方案形成極有益的補充。
正是基於這種滲透率與覆蓋率的提升可能,廣證恆生的唐愛金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給出了未來三年持續20%高速增長的預測。
億勝手握兩大優質賽道(眼科與外科),任何一個賽道拉出來,做到業內細分龍頭,都意味着不止於現在的業績與估值。
但這裏也有一個行業外部無人知的小秘密——醫藥產品的滲透率與覆蓋,無法靠自然增長,而是需要一支高效率、低成本的銷售團隊來完成。
在這一點上,億勝目前擁有一支接近1300人的營銷團隊,自有產品及第三方代理產品所覆蓋的醫院數量增加至9000家,覆蓋藥店數量約2000家。
而公司顯然也意識到了精細化營銷中“降本增效控費”的必要性,在2019年的營銷精細化管理中,銷售隊伍的人均銷售額由2018年的89萬港元提高到2019年的98萬港元,同比增長超10.11%。
2019年銷售費用率較2018年下降5.76個百分點。這最終造就了公司2019年淨利潤增速高於營收增速的結果。
億勝在自有眼科產品上已經證明過自己,並且順利向上點亮新一代產品和新適應症的科技樹,因此,市場對自2015年便已經主動佈局的代理產品充滿了期待。
在2015年,為增強公司研發實力、擴充在研管線和已上市產品組合,公司啓動了“增進計劃”,旨在尋找眼科、皮膚、口腔科、神經系統、腫瘤科等細分領域具有強大在研藥或前沿生物科技儲備的標的公司,與其達成戰略合作關係。
作為營業收入的最直接補充,以及與公司自有產品產生協同效應的必要性。為銷售團隊尋找更多可賣的東西,是驅動億勝進行代理業務的動機。
在過去的數年時間裏,億勝生物科技通過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為其產品提供代理銷售與市場推廣服務。公司代理業務收入從2014年的6220萬港元增長到2018年的1.92億港元,平均年複合增長率為32.57%。
盤點億勝的代理產品,可以發現其同樣經過縝密規劃,它的核心原則,在於與自有產品形成強大的產品組合,以鞏固其眼科龍頭地位。
因此在眼科產品上,公司細緻選擇,最終代理了醫藥巨頭輝瑞旗下的適利達、適利加這兩款治療青光眼的重磅藥品。
對於熟悉於眼科賽道的研究者,這兩款藥品在公立醫院眼科處方藥裏的地位,顯然無需多言。
而作為眼底藥的另一有益補充,億勝選擇了市場規模超過10億元的適麗順膠囊,作為國內治療同類型適應症的首仿產品,適麗順是其原研藥在國內唯一的競爭對手,是稀缺性產品的典型。
輔以用於齲齒治療方案的伢典和婦科產品伊血安顆粒,公司着力在口腔和婦科打開缺口,形成協同效應的用意,在日漸豐富的產品組合中得以體現。
通過對兩塊核心業務市場的剖析,億勝產品線的樣貌與彈性已經初步呈現,其中,業務的“基本盤”便是基於bFGF的眼科與外科市場,雖然前期持續增長,但由於增速較快,且市場空間仍有巨大待開發空間,基本盤仍具備十足的彈性;而“成長盤”業務則是SKQ1市場,邏輯在於“乾眼症增長+療效優秀”的雙驅動。
03 “錯殺”與“錯放”
從億勝生物科技上市的2011年開始統計,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億勝的股價與公司業績,展示出了強烈的正相關性。
億勝在2019年實現了12.79億港元營收,10年複合增速達27.01%,歸母淨利潤3.03億港元,而在2011年,全公司的利潤只有3000萬港元,10年複合增速38.62%。
在2011年,億勝完成了從香港創業板至主板的轉板,自此之後,股價便展示出鮮明的上升趨勢。股價前復權至今漲幅超過8倍,中間一度達到9.4港元的歷史高點。
業績增長,股價爬升,聯繫之前提及的眼科賽道增長邏輯。公司、行業與資本市場增長曲線無疑形成了標準的三線共振形態。再聯繫到公司33億出頭的總市值,價值成長型小盤股的定位,可謂名副其實。
小盤股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由於盤子小,資金動向對於其產生的波動性格外明顯。同時這種波動性的發生,在很多時候既可能基於基本面上的變化,也可能基於K線技術指標,甚至於市場情緒、資金獲利,都可能成為錯殺的來源。
在2020年裏,由於疫情影響,公司在上半年的營收出現下滑,疊加帶量採購與醫保控費這些行業性因素,影響了市場對於醫藥企業的信心,在賣方體現為估值中樞下移,在買方則體現為用腳投票、賣出倉位。
但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顯然也很清楚,如果億勝的營收與利潤下跌是持續性的,那麼估值中樞的下移和資金看空,自有其道理。而如果藥企的銷售回暖,需求復甦,那麼繼續選擇看空與賣出,顯然意味着市場的錯殺。
在2020年10月28日,億勝公告了三季度的收益,彼時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收益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2020年年報發佈後,公司全年實現銷售收入9.78億港元,其中下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僅為6.2%,相比較上半年44.3%的同比下降比例,這種來自2020年4季度的明顯改善,無疑意味着億勝的銷售已經迴歸常態,甚至更佳。
但市場顯然尚未發現這樣的確定性因素,公司依然只享受到11倍PE的估值,不僅在醫藥股中相對偏低,即使與公司既往在15-25倍之間的估值範圍相比,亦同樣發生了背離。此時繼續賣空看空的行為,無疑更有“錯放”之嫌。
飛霞何堪霧朦朧,他日撥雲映山紅——這種因為認知而造就的“黃金坑時刻”,常常發生於價值型小盤股身上。
資本市場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家公司的價值。從短期看,這面鏡子時而變形、時而模糊、時而失真,以至於誕生出泡沫、錯殺與平淡走勢;但從長期看,這面鏡子卻總會迴歸理性,讓優質公司反射出價值成長與估值修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