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着ChatGPT爆火,A股市場也掀起了人工智能浪潮,遊資、機構紛紛參與佈局。受此影響,AI概念股開啓瘋漲模式,翻倍牛股頻出。據統計,今年上半年,103只AI概念股實現股價翻番。漲幅前十的個股中,有八隻來自TMT行業,市場熱情可見一斑。
不過,隨着A股正式開啓中報披露季,上市公司密集披露業績預告,是真金還是泡沫總要有個説法。早前科大訊飛的業績預報就吸引了眾多投資者關注,雖然業績同比下滑,但環比明顯改善,加上星火大模型得到市場廣泛認可,因此其股價不跌反漲。
但另一隻AI牛股浪潮信息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業績暴雷和股價“見光死”
7月11日晚,浪潮信息發佈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公佈顯示,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2.86億元-3.82億元,同比下降60%-70%;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627.96萬元-1.02億元,同比下降88%-99%。
對於業績大幅下滑,浪潮信息坦言,2023年上半年,受全球GPU及相關專用芯片供應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出現下滑,經初步測算,預計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0%左右,導致公司業績出現同比下降。
實際上,浪潮信息上半年的業績“拉胯”早有端倪。
在2023年第一季度浪潮信息就曾提示稱,受通用服務器客户需求節奏變化、全球GPU及相關專用芯片供應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公司半年度經營業績較上年同期存在下降風險。
今年一季度,浪潮信息實現營業收入94億,同比下降45.59%;淨利潤2.1億元,同比下降37.04%。根據一季度業績推算,預計浪潮信息第二季度單季實現歸母淨利潤約為0.76億元至1.72億元,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65億元至-0.69億元。
也就是説,浪潮信息在第二季度單季扣非淨利潤出現虧損。
國金證券的研報曾指出,GPU在訓練服務器中價值量佔比超過80%。而目前,英偉達是GPU市場的主導者,全球獨立顯卡市佔率高達80%,其高端GPU如H100、A100和V100等,佔據AI法訓練市場絕大部分的份額。然而受制於產能,英偉達的芯片時常短缺,這一情況直接對服務器行業產生影響。
不過當時人工智能風頭正盛,市場對AI服務器需求量預估較高,這一提醒也沒能澆滅市場熱情,浪潮信息股價在短暫調整後再度走高,並於6月20日創出66.07元/股的歷史新高。
目前來看,GPU供應緊張已嚴重影響浪潮信息的業績表現,而糟糕的業績更動搖了市場信心。
7月12日,浪潮信息大幅低開後最終以跌停收盤。
受此影響,AI方向幾乎全線殺跌,算力、光模塊、CPO等概念股紛紛下挫,其中中國長城、鴻博股份跌停,新易盛、中科曙光、寒武紀等多股跌超5%。
“組裝廠”才是浪潮信息的本質?
事實上,業績暴雷背後除了芯片供應緊缺等因素,最重要的其實是浪潮信息的業務真心不掙錢。
公開資料顯示,浪潮信息是全球領先的IT基礎設施產品、方案和服務提供商,擁有8個研發中心、10個生產基地、26個分支機構,業務遍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Gartner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浪潮信息市佔率穩居全球第二,中國第一。尤其是浪潮AI服務器的中國市場份額連續四年保持在50%以上,並與人工智能領先科技公司保持在系統與應用方面的深入緊密合作,幫助 AI客户在語音、語義、圖像、視頻、搜索、網絡等方面取得數量級的應用性能提升。
就此來看,浪潮信息似乎是的服務器龍頭企業。然而從過去幾年數據來看,浪潮信息毛利率長期處於較低水平,淨利率更是多年處於3%以下,這顯然與多數投資者眼中高科技企業的數據是不相匹配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
數據來源:choice,浪潮信息2017-2022年銷售毛利率
數據來源:choice,浪潮信息2017-2022年銷售淨利率
據瞭解,在服務器供應鏈中,浪潮信息的下游主要是電信運營商以及大型互聯網公司;上游主要是芯片、內存、磁盤以及操作系統等廠商。浪潮信息就是組裝廠,完成整機生產,以滿足下游細分應用場景的需求。
具體來看,浪潮信息上游需要英偉達、英特爾等芯片企業供貨,本來就是“卡脖子”的領域,自然談不上議價權。而今年以來,GPU供不應求不僅制約了公司業績爆發,供需失衡帶來的芯片價格的走高更極大抬高了公司的原材料成本。
對下游應用端客户而言,浪潮信息的話語權同樣不強。近幾年,浪潮信息的應收賬款規模持續走高,一度逼近200億元,而這幾乎是2022年全年淨利潤的10倍,可見公司對下游議價能力較弱。
受此影響,浪潮信息很難將上游價格瘋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很好的傳導到下游,所以才有了中報預告中浪潮信息提到上半年營收下滑30%,淨利潤卻下降60-70%。
總的來看,浪潮信息似乎處於算力產業鏈的最底端,雖然披着高科技企業的外衣,研發投入也不少,但乾的卻是不掙錢的苦活累活,“組裝廠”或許才是浪潮信息的本質。本次浪潮信息業績暴雷也算在預期之中,但炒作正盛之際多數人都難免忽視風險。
不難預期,隨着業績預報的持續披露,像浪潮信息這般業績暴雷的AI概念股還會有很多,需警惕業績“見光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