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0%,以年均約2.9%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6.2%的國民經濟增長。能源消費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昨天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近年來,能源戰線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強國建設進一步推進,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有力支撐服務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新華社 資料圖
能源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據介紹,我國發電裝機超過24億千瓦,人均電力裝機由2014年的1千瓦增長至1.7千瓦,人均用電量從4000千瓦時增長至近6000千瓦時,超過英國、意大利,接近德國、法國等國家。電力安全運行水平全球領先,沒有發生過大面積停電事件。2021年,全國煤炭產量達到41.3億噸,比2014年增加2.6億噸。大型煤礦產能佔全國總產能的70%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突破11億千瓦,佔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5.8%。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49萬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29.9%。建成33條交直流特高壓線路,“西電東送”規模超過2.9億千瓦。抽水蓄能電站裝機規模達到4000萬千瓦。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400萬千瓦。油氣總產量由2014年的3.15億噸油當量增長至2021年的3.65億噸油當量。原油產量實現連續3年回升,天然氣產量實現連續5年增產超過100億立方米。
同時,能源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建立了完備的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鏈,成功研發製造全球最大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水電機組,具備最大單機容量達10兆瓦的全系列風電機組製造能力,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常規油氣勘探開採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頁岩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和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大型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系統掌握具有四代特徵的高温氣冷堆技術,多種各具特色的小型堆技術正在進行工程示範準備。世界首台135萬千瓦煤電機組投入運行,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5萬千瓦燃氣輪機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
有能力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
“十四五”是碳達峯的攻堅期、窗口期,國家能源局正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去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增加了約1.3億千瓦,去年10月超過了10億千瓦大關。今年上半年新增裝機又超過5000萬千瓦,5月進一步突破了10億千瓦,預計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18%左右。另外,今年以來,還核准開工了6台核電機組。同時,加強終端用能的清潔替代。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提前完成了規劃目標,清潔取暖面積達到156億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到73.6%,累計替代散煤超1.5億噸,對降低PM2.5的濃度、改善空氣質量的貢獻率超過1/3。加快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建設,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建成392萬台,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基礎設施。2025年將滿足超過20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章建華表示,在去年全球能源供應緊張、歐洲多國重啓煤電的形勢下,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保持力度不減,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15.9%提高到16.6%,“從現在到2030年,預計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按平均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增長,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實現2030年前碳達峯的目標。”
相關新聞
迎峯度夏 我國電煤庫存充足
據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記者 戴小河 王悦陽)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何洋27日表示,目前全國電煤庫存充足,達到歷史同期最好水平,電力保供基礎進一步夯實。
這是何洋當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的情況。何洋説,今年7月以來,受經濟增長和氣温偏高等影響,我國電力消費和用電負荷也較快增長。隨着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電負荷高峯來臨,預計全國用電負荷還將繼續攀升。
針對上述情況,國家能源局提前着手,制定多項措施,做好迎峯度夏的各項保障工作。
何洋説,首先在電力保障方面,持續加強電力供需的監測和分析,研判全國的電力供需形勢,及時全面準確掌握各省的電力供需情況,同時指導各地和企業做細做實電力保供的應對方案。其次是推動重大電力項目的建設投產,今年上半年,全國新投產的各類電源合計7000萬千瓦。新投產陝北到武漢、白鶴灘到江蘇等跨省區的輸電通道。
煤電是電力保供的中堅力量,國家能源局多措並舉保障電煤供應:一是壓實煤炭增產保供責任,國家能源局與各產煤省區簽訂了煤炭安全保供責任書,明確煤炭生產任務。二是穩定煤炭保供政策,將去冬今春煤炭保供政策統一延續到2023年3月,充分釋放先進產能。三是堅持全國煤炭產量調度,對產煤省區產量和運行情況做到每日調度,第一時間掌握全國的煤炭生產動態,及時幫助地方和企業解決在煤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四是加快先進產能投產,今年以來核准煤礦先進產能3770萬噸/年,調整產能900萬噸/年,並推動試生產產能6000萬噸/年。五是加強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監管,督促中長期合同履約,保障電煤正常供應。
(原標題:我國能源供給能力質量顯著提升)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李如意 據新華社
流程編輯:u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