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正急着用錢,正好有人願意借你,還特爽快那種,你要不要?顯然,大部分年輕人會要。
尼爾森《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提到,在18-29歲的年輕人中,信貸產品的滲透率為86.6%,實質負債人羣在整體年輕人中的佔比達44.5%。消費,是這筆錢最多的用途,無論你花在哪、買了啥。
彩禮貸、墓地貸、二胎貸……披着各式外衣的消費貸火了一把,由於直戳痛點,在輿論場火了一把,爭議之下,有些被叫停,但更多的消費貸,早就滲入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1. 你也會借錢花嗎?
消費觀念的變化,刺激超前消費的需求,催生出萬億級的市場。
據央行2020年10月發佈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截至2019年末,全國人均個人消費貸款餘額3.14萬元,同比增長15.96%。
商務部有關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不含房貸)規模預計達12萬億元,滲透率逐漸高至25.05%。
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央行公佈的數據可以發現,2008-2019年短期消費貸款的年平均增速為33.45%,同一時間個人住房貸款的年平均增速為23.2%。
毋庸置疑,短期消費貸市場確實顯現出一定的增長勢頭,但其佔住房部門貸款的比重其實不算太高,房貸目前仍是居民債務的最主要來源。
據清華大學2020年8月發佈的一份研究,購買家電、家庭裝修、教育培訓是消費信貸主要的用途。
某研究機構數據顯示,90後在消費貸中佔據半壁江山,顯著高於其在全網用户中的佔比。除還房貸外,60%以上的90後將消費貸用於基本生活和休閒。
此外,00後也成了消費貸的目標客户之一,而他們大部分還是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
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透支消費的亂象,深陷消費貸的年輕人,更是一次又一次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
央行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906.63億元,環比增長6.1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17%。
用虧空來填補享受,從入不敷出到以貸養貸,很多人越陷越深,這當中尤以大學生羣體備受關注。有調查顯示,55.6%的大學生都用過校園貸,當還貸遇到問題時,44.4%選擇“借新貸還舊貸”。
除了消費觀,對借貸風險的認識不足,也是大學生普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40%的大學生不瞭解月利率、年利率,也不會去計算實際利率。很多網貸平台在宣傳時只展示日利率或月利率,更是給這些年輕人造成一種很划算的假象。以部分網貸平台宣傳的“借1000元,日息0.5元”為例,其對應的年利率為18%,年利率其實並不低。
相關部門也一直在關注不良校園貸、大學生過度借貸等問題。3月17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等5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小貸公司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貸款,避免大學生過度借貸。
2. 你為啥會借錢花?
新消費主義崛起是消費貸興起最直接的成因。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增速為7%。
於此同時,消費結構與品質不斷提升,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費佔比下降,醫療保健、文化娛樂與教育等高階消費佔比不斷提高。
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升,則給借錢增加了一點底氣。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4-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為8.4%,略高於人均消費支出增速。
此外,消費金融公司會針對當下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開發具有針對性的產品,覆蓋旅遊、教育、美容等多種消費場景。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0》,部分消費金融公司80後、90後客户佔比達到90%以上。其中,90後客户佔比普遍在50%左右,其面向90後客户提供專門產品和服務的特色更加突出。
小額、快速、靈活,作為消費貸的“供應商”,消費金融公司和消費都在發展。
上述報告顯示,雖然消費金融公司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截至2019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達4988.07億元,較上年增長28.67%;貸款餘額4722.93億元,較上年增長30.5%。
在消費貸發展的過程中,誘導消費、模糊利率等問題也深受詬病,校園貸、培訓貸、租金貸等消費貸更是成為眾矢之的。如何優化貸款模式的設計,怎樣進行統一的監管,成為消費貸發展道路上無法規避的問題。
此外,消費貸也不都是用來消費,部分購房居民會選擇利用消費貸產品規避首付比的限制,彌補購房資金的不足。
近些年,監管部門三令五申,嚴禁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然而,違規現象仍屢禁不止。前不久,廣東銀保監局在排查個人經營性貸款和消費貸款時,就發現涉嫌違規流入樓市的資金2.77億元,涉及920户之多。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消費貸或仍將受到銀行的重推。2020年12月31日,央行及銀保監會聯合發佈了《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將銀行劃分為五檔,分別對各檔銀行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在本行總貸款的佔比做出上限要求。
在涉房貸款額度受限的情況下,今年已有多家銀行推出信用貸款,如何合理設計、營銷,避免出現“彩禮貸”“墓地貸”等奇葩產品,兼顧企業效益和社會責任,確也是應有之義。
數據新聞編輯 李媛
新媒體設計 陳冬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