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APP訊 : 最新出爐的2020年上半年進出口數據顯示,雖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我國上半年外貿進出口好於預期。6月份當月進出口實現年內首次雙雙正增長。
7月14日,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雖同比下降3.2%,但降幅較一季度明顯收窄了3.3個百分點。6月份出口、進口雙雙實現正增長。從季度看,在經歷了一季度震盪後,二季度進出口有所回穩。且民營企業進出口逆勢增長,在外貿穩增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2%,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71萬億元,下降3%;進口6.53萬億元,下降3.3%。從月度看,自4月份起出口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6月份當月進出口同比增長5.1%,其中出口增長4.3%,進口增長6.2%。
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數據優於預期。此前市場預計的是,由於疫情導致外部需求下降,情況依然會相對比較困難,比如,出口可能會圍繞零增長上下浮動。但現在看來,6月出口增長了4.3%,這還是相當不錯的。”
牛津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托米·吳(TommyWu)也在最新報告中表示,中國短期內這種連續的出口增長勢頭將繼續回升,下半年後期出貨量同比增速將有明顯改善。“隨着中國國內經濟在今年下半年持續復甦,在政策寬鬆的幫助下,未來數月進口勢頭將持續回升。最近的數據也證實了這種復甦,5月工業附加值增速進一步提高,投資和家庭消費的勢頭也大幅增加。6月PMI(採購經理人指數)數據表明,國內經濟動能正在回升,因此能夠支撐中國未來的進口勢頭。”他稱。
外貿進出口穩中向好
李魁文介紹稱,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體逐步回穩。從季度走勢看,二季度我國進出口值達到7.67萬億元,同比降幅收窄至0.2%,環比一季度增長16.7%;出口同比、環比分別增長4.5%和31.3%,進口同比下降5.7%,環比增長1.6%。從月度走勢看,6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5.1%,出口自4月份起連續三個月保持同比正增長;進口在4月、5月份兩位數降幅後,也於6月“轉負為正”,增長6.2%。
霍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二季度的月度外貿進出口數據(增幅/降幅)都處於正負1的區間水平,變化並不算大。但總體來看,二季度比一季度有所改善,説明還是有一個向好的恢復趨勢。儘管外部環境仍較為困難,但整體上已經是穩中向好。”
對於支撐進出口恢復的動力,霍建國分析稱,歐美疫情對於開展雙邊貿易的影響較為明顯,不過,由於我國在其他市場上的努力開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歐美疫情造成的貿易損失。其中,“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東盟國家等市場發揮了較大作用。
據海關統計,今年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貿易在進出口佔比中進一步提升,上半年合計進出口4.2萬億元人民幣,雖同比下降0.9%,但該降幅仍比我國外貿整體降幅低2.3個百分點,佔比達到29.5%,比去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
在出口領域,二季度出口值達到4.38萬億元,同比增長4.5%,防疫物資等出口快速增長。上半年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增長32.4%,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23.6%和46.4%。同時,受疫情防控影響,也帶動了“宅經濟”消費提升,相關產品如筆記本電腦、手機上半年出口分別增長了9.1%和0.2%。
霍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疫情期間,主要出口物資會集中在防疫和生活必需品上。但疫情過後,日用消費品的市場需求會隨之上升,比如,家電和IT等機電產品都仍然是較為熱門的產品。”
在進口方面,由於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企業復工復產率先啓動,對進出口形成了有力支撐。6月份當月,我國進口實現同比正增長。上半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口值增長1.2%,其中電子元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進口分別增長14.1%和7.2%,大宗商品如原油、煤炭、鐵礦砂、銅礦砂進口量分別增加9.9%、12.7%、9.6%和3%。
“重要的是拓展外部發展空間”
李魁文介紹,在進出口方面,二季度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大多數實現增長。從上半年我國前十大貿易伙伴看,增長和下降的各佔半數。而單看二季度,呈現增長的達到了8個。
其中,表現最為搶眼的是東盟,得益於該地區整體疫情防控形勢相對較好,且近年來與我國經貿合作持續深入,產業鏈結合更加緊密,雙邊貿易穩步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東盟進出口值達到了2.09萬億元,同比增長5.6%,佔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達到14.7%,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2個百分點。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峯曾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互補性強,長期以來,有關國家發揮各自優勢,本地區經濟合作日益加深。特別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以來,雙方不斷擴大市場開放,持續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不斷加深。
今年上半年,東盟取代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對此,霍建國表示,今年年內這種貿易格局基本不會發生變動,因為目前東盟在經濟貿易上的活躍度要強於歐美。
“但從長遠看,如果中歐合作能夠進一步突破,那麼中歐的貿易額會有所恢復。因為東盟和歐盟的規模仍然相差較大,前者的經濟總量(GDP)接近3萬億美元,而後者已有18萬億美元了。當然,我們有必要與東盟擴大貿易交往,同時也要注意歐盟市場的情況。對中國來説,誰是第一大貿易伙伴這點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進一步拓展外部發展的空間。”霍建國表示。
對於下半年外貿的走勢及全年外貿發展情況,李魁文認為,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疊加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下半年進出口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但也要看到,我國外貿發展韌性足、迴旋餘地大。“隨着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效應的持續釋放,我們有信心穩住外貿基本盤,努力實現進出口促穩提質。”李魁文表示。
霍建國認為,現在看來下半年的外貿環境依然困難,特別是由於歐美市場體量較大,其經濟下滑和訂單需求的萎縮對我國外貿的影響較大。“歐美市場需求如果下降5%或10%,其他市場要想完全填補的難度非常大,所以(全年外貿進出口)最終應該還取決於我們和歐美市場貿易的變化情況。我認為,三季度歐洲市場或許會有一定的轉機,美國市場能否好轉可能要觀察四季度的情況。另一方面,我們對美國的進口出現了明顯的提升,這對於拉動雙邊貿易也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出口市場不能發揮正常水平的話,(整體外貿發展)壓力還是很大。”
穩外貿政策落地見效
今年以來,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增加外貿信貸投放、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增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支持出口轉內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幫助外貿企業渡難關、保市場、保訂單,有力促進了出口。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穩住外貿基本盤方面,這些政策主要起到了幫助外貿企業降成本和開拓市場的重要作用。
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達產,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的暢通運轉,李魁文稱,海關進一步提升了通關效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6月份,全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9.7小時和2.3小時,較2017年壓縮了59.3%和81.5%。在支持擴大進口、積極應對國外限制性措施促出口方面,海關持續擴大進口國家和商品的範圍,新增批准了5965家國外註冊企業,加大農產品、食品進口保障力度。上半年,肉類(含雜碎)、糧食分別進口了1095億元和154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07.3%和18.1%。
李魁文還稱,海關大力支持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和綜合保税區等開放平台建設,助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海關監管制度。
“建設海南自貿港對外貿的促進作用在於實現減税和通關便利化,以及投資和金融結算便利化。”劉向東對此解讀稱。
據海關通報的海南離島免税政策實施一週的相關數據,7月1日到7日,離島旅客累計購物6.5萬人次,購物總額4.5億元,免税6571萬元,日均免税939萬元,比上半年日均增長58.2%,日購物旅客穩定在1萬人次左右,日購物額在6000至7000萬元之間。
在促進新型貿易業態發展、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方面,海關全面推廣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監管措施,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試點。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出口分別增長了28.7%和33.4%,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
為外貿企業紓困解難、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李魁文稱,海關對受疫情影響未能及時報關的進口貨物累計減免滯報金1.37億元。努力支持出口轉內銷,暫免徵收加工貿易貨物內銷緩税利息,進一步放寬加工貿易內銷申報納税辦理時限。全面推進關税保證保險改革,累計服務3113家企業,擔保税款2584億元。其中,中小企業約佔70%,切實為中小微企業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