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海大集團這家公司,是因為它是A股少有的10年來每個季度的營業收入都保持增長的公司。換言之,自2010年的一季報開始,它每個季度的收入增長率都是正數。
總之海大集團有一定的稀缺性。因為這樣的公司A股只有14家,海大就是其中之一。就算是伊利、五糧液這樣的企業,它們也不能讓自己的業績增長這麼穩,能夠做到這種水平的公司有很多白馬股,比如雲南白藥、恆瑞醫藥和貴州茅台。單從這個指標看海大很值得我們去分析。
海大的第二個亮點是它近五年來的淨資產收益率都大於15%,企業盈利能力好。再加上海大產業鏈完善,包括飼料——動保——種苗——養殖——食品加工各個環節,所以不得不説,海大給人的第一印象還不錯。
但是隻看ROE絕對值的高低沒意思,我們要搞清楚海大ROE的驅動因素。下面直接説結論:
1、海大的ROE的增長是靠不斷提高的槓桿驅動的。
2017年後海大的淨利率並沒有明顯提高,但是槓桿係數增長明顯,並且海大的資產週轉率下降,企業的運營效率下降。
2、存貨增長是造成海大週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過查看5年來海大的存貨明細,可知海大(庫存商品+消耗性生物資產)兩者合計佔總資產的比重越來越大。根據年報中的解釋,海大的消耗性生物資產主要包括存欄待售的牲畜。
3、海大的新業務沒有亮點
有句話説沒人能走出他的歷史,企業也一樣。
有人老是換工作卻從沒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難免會抱怨生不逢時,卻沒想過問題可能出在自己身上。自己身上有嚴重的短板,換哪個工作都不搭。同理,如果一個企業併購後的業務表現不突出,就算它再去併購其它業務,效果也很難比原來好。
海大除了水產預混料銷售規模為行業第一,水產配合飼料為行業第二,它併購後涉足的新業務並沒有亮點。這10年來海大一直在做併購,收入增速和商譽增速的走向基本一致,且商譽增速遠遠大於收入增速。併購除了帶來了規模的增長,還帶來了其他東西嗎?
別提什麼海大業務全面開花之類的説法。
資源是稀缺的,企業的精力和金錢是有限的,全面開花的結局很可能是哪朵花都不美,至少從海大的數據看,這些業務遠沒到讓人驚豔的程度。
下面是2015年-2019年年間海大集團飼料業務佔總收入比重,以及飼料業務毛利率變化的圖示。
飼料業務佔總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超過了80%;但是飼料業務的毛利率一直在下滑,已經不足11%。公司看家的業務卻不如原來賺錢了,就像一個人賺錢養家的技能卻不如原來賺錢了,豪情萬丈的內心不禁閃過一點陰霾。
這裏我們承接上一段落的分析。為什麼2019年海大養的牲畜會增長那麼多呢?
這是因為海大在嘗試養豬業務。近年來豬肉價格大漲,已經有1000多家房企宣佈養豬了;海大本就有豬飼料業務,具備養豬的優勢,行情這麼好再不養豬更待何時?
沒覺得海大這種做法,跟一個賣農藥的企業,趁着新冠疫情買了口罩機生產口罩,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養豬這件事從正面看可以擴寬收入來源,還賺了個全產業鏈的概念;但是:
説到養豬產業鏈,海大能比得過牧原嗎?
説到海大農户合作養豬,海大能比得過温氏嗎?
戰略不是選擇做什麼,而是選擇不做什麼。對商譽不斷增長但是沒有第二個主打產品的企業,很難有好感。
企業可選擇的戰略有三種,成本領導戰略,產品差別戰略以及細分市場戰略。
要麼把成本做到最低,競爭對手做不到;要麼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競爭對手無法模仿;要麼在特定的市場實現成本領先或者產品差異化,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總而言之,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無法模仿、無法超越的東西,才是企業最核心的優勢。
產品差異化的反面是同質化。
如果兩家公司的產品去掉商標和包裝之後沒有區別,那就只能通過打價格戰來競爭了。但是通過產品的差異化,每一個產品都創造了自己的細分市場,在這個細分市場中,差異化的產品具有壟斷地位,從而擁有定價權。對企業來説,產品差異化越明顯,企業就越有定價權,就能獲得更多的超額收益。
海大集團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嗎?
海天味業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嗎?
貴州茅台,恆瑞醫藥,立訊精密,千禾味業,等等企業,它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裏?競爭對手是否一直都無法模仿它們?
再推而廣之,我們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裏?我們在哪些地方實現了跟別人的差異化?技能,出身背景,智商,學歷,還是其它的地方?
也許外貌是很多人與眾不同的地方。
那你知道為什麼自古紅顏多薄命嗎?
因為根本沒有人在乎長得醜的人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