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嚴瑞 尹莉娜,編輯 | 尹莉娜
9月1日,沃森生物在玉溪舉行mRNA新冠疫苗模塊化廠房交付儀式。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mRNA技術便作為“救世明星”走進大眾視野——一聲槍響,各國mRNA疫苗“馬拉松”便拉開帷幕。作為逐夢國產疫苗“決賽圈”的選手之一,沃森生物此舉備受矚目,這是否意味着,這場持續已久的賽程,真的有人要“撞線”了?
不久前的8月27日,沃森生物公佈2021年半年報:半年度營收1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5.37%;歸母淨利潤3.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9.09%。
這是一份不錯的答卷,然而,中報披露後,其股價卻持續下跌。
原因可能在於,其mRNA疫苗研發合作方艾博生物的創始人英博,早在4月13日就表示,疫苗將在今年第三季度投產、預計釋放1.2億劑產能、全部由沃森負責生產。
然而,沃森中報上卻並無相關消息,甚至,從2020年到2021年中報,其玉溪沃森疫苗產業園三期工程投資,進度條始終“卡殼”在99.56%。
另一位旗鼓相當的決賽選手復星醫藥,則在2021二季披露,其mRNA新冠疫苗仍處於國內臨牀II期階段,上市時間難以預計。
萬眾矚目之下,經過近兩年預熱,國產mRNA新冠疫苗為何遲遲不出?mRNA疫苗研發生產難點在哪?沃森生物vs復星醫藥,誰又將率先“撞線”?
mRNA疫苗:冷兵器時代的第一支火炮mRNA疫苗屬於核酸疫苗,而核酸疫苗技術,是對傳統疫苗技術的“降維打擊”。其壓倒性優勢,包括但不限於它的醫學價值、商業價值,甚至政治價值。
首先來看醫學價值。如果把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比為冷兵器,那麼核酸疫苗就相當於熱兵器——只要為核酸分子找到合適“槍膛”(遞送方式),它就能做到彈無虛發。
比如,mRNA技術能將精確修飾的mRNA分子送入人體細胞質,指揮細胞質內的核苷酸生成所需蛋白質,理論上其可以表達任何蛋白質,也就能夠對付所有基於蛋白質的疾病——包括新冠病毒與其各個變異毒株。
如此一來,針對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屢屢“破防”,導致普通疫苗可能失效、甚至引發ADE效應(疫苗ADE效應見往期文章:《病毒無間道:新冠疫苗反成“德爾塔”幫兇?》)的情況,mRNA疫苗就成為更可靠的接種選擇。
數據來源於incoPAT專利數據庫,時間截至2020年;因專利公開時間存在滯後,2019—2020年數據僅供參考
從1986年至2020年核酸疫苗專利申請統計中可以發現,在本就“小眾”的核酸疫苗圖譜中,RNA疫苗是被開發程度更低的那一種。
不過,難度大、技術高,也意味着極高商業價值:綿綿不斷、屢屢復發的全球疫情,變異毒株的多次迭代,合力將mRNA疫苗推上一本萬利的風口。
舉例來説——目前兩大獲批緊急使用的mRNA疫苗中,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的BNT162b2新冠疫苗,已在今年8月23日收到FDA的正式上市批准。
根據輝瑞2021年二季度即mRNA疫苗正式上市前的財報,BNT162b2單季銷售額為78.78億美元,環比增長123%,上市後,預計實現全年收入335億美元,約為沃森生物全年營收的73倍。
而另一家制造商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Q2銷售額為41.97億美元,預計全年收入也可高達200億美元。
放眼國內,根據中國生物製藥半年報推算,僅2021年上半年科興中維滅活疫苗的淨利潤達到500億人民幣。
如此淨利潤,是在科興保護率遜色mRNA疫苗背景下產生的——根據臨牀試驗區域不同,作為一代疫苗的科興最終總體有效率為65.28%,而作為三代疫苗的輝瑞/BioNTech有效率則超過90%。
如果一款如此高效的mRNA疫苗可以在中國獲批上市,不僅能為企業帶來超高的商業收益,也能讓政府獲得公共衞生安全、經濟平穩運行、高新技術產業增長三方面效益。
“逐夢決賽圈”縱觀本土mRNA新冠疫苗馬拉松賽程,其“檢票處”熙熙攘攘,而“決賽圈”入圍者寥寥無幾。
據《財健道》不完全統計,2020年年初,意欲進軍mRNA新冠疫苗本土企業多達十餘家。到今天為止,至少6家已經“棄賽”——其中,既有原本聲稱3個月完成投產的華大基因子公司華大吉諾因,也有不久前因“一女四嫁”而成為輿論熱點的嘉晨四海。
最終,只有四家企業勉強進入比賽中段,獲得國家下發的臨牀試驗批件。即,艾博生物(沃森生物合作方)、復星醫藥、斯微生物以及麗凡達生物。
現在看來,後兩者在近幾個月的耐力拉扯中,較顯乏力。
原本被稱為“mRNA疫苗三劍客”之一的斯微生物,賽至中途時投資方先泄了氣,這就好比馬拉松選手半途食水供應沒了着落。
早在疫情初期,曾經的投資方西藏藥業就高調宣佈,將與斯微生物就新冠mRNA疫苗達成戰略合作,一度引發其股價暴漲。但是,在斯微生物今年1月4日獲批臨牀、3月25日正式啓動一期臨牀後,西藏藥業卻在8月28日宣佈停止戰略合作,轉為股權投資。
無獨有偶,原本在今年三月就啓動臨牀試驗的麗凡達生物,也面臨投資人後撤的局面。
眼下,只剩復星醫藥和沃森生物,仍有“逐夢決賽圈”的可能性。
其中,復星醫藥與BioNTech合作引進的“復必泰”,嚴格來説屬於“外籍選手”,研發技術全部來自BioNTech。復星醫藥僅負責國產化上市、量產和銷售,無需從源頭開始研發攻關。這便是它長期一馬當先、領跑本土mRNA疫苗上市衝刺圈的原因。
6月,復星醫藥在股東大會上表示8月份或將投產時,沃森生物與艾博生物合作研發的ARCoVaX(ARCoV)甚至還沒走到III期臨牀階段。
然而,60多天後,賽況卻呈現出“反超”之勢。
7月21日,沃森生物、艾博生物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發的ARCoVaX(ARCoV)在中國臨牀試驗註冊中心登記了III期臨牀試驗。
此時,復必泰審批流程仍在原地踏步。8月下旬復星醫藥2021年Q2財報顯示,其mRNA新冠疫苗仍處於II期臨牀階段,同時,復星高管對外態度之積極也不比從前。
2021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進一步表示:該疫苗的審批進展正常,在程序方面公正透明。同時,疫苗不是復星國際的全部,無論結果如何,都沒關係。
毫無疑問,沃森的III期臨牀試驗註冊就像一針興奮劑。“外籍選手”停滯不前的狀況下,比賽局面似全面傾向純本土選手。
如此高關注度下,沃森生物半年報中未披露任何相關投產上市消息,自然拉低了市場預期。近日沃森股價高開低走、震盪下行的勢頭也就得到部分解釋。
“撞線難”2021年7月,沃森生物獲批國內III期臨牀試驗。據媒體報道,第一針已在雲南、廣西開打,接種人數為2000人。
根據業內人士披露的沃森生物8月份會議紀要,當時,公司對疫苗投產獲批前景表示樂觀:
會議提到,根據目前數據反饋,疫苗對各毒株的保護效率有92.4%,高於世界其他已經上市的mRNA疫苗,進展比較順利。國內第一針mRNA新冠疫苗7月底在柳州開打,預計8月底有數據反饋。
不過,到8月31日,沃森生物並未披露任何國內臨牀試驗數據,並宣佈開始在墨西哥、印尼兩國開展疫苗III期臨牀試驗。
會議還提到,沃森生物預期其mRNA新冠疫苗將在10月20日進行投產、30日舉行海外官方發佈會;為配合官方宣傳,國內發佈會可能在11月開始。
公司預測,如果順利投產,那麼mRNA疫苗的國內外需求將為20-30億劑。按照海外定價17-20美金/劑,國內定價小於14美金/針的方式計算,20億劑的銷售量就會帶來超過300億美金的銷售收入——相當於沃森生物2020年全年營收的66倍。
巨大收益期待之下,產能建設無疑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對此,艾博生物創始人英博在7月表示,已經建成符合GMP標準的疫苗生產車間。
但根據艾博生物與沃森生物的合作協議,艾博只進行研發工作和技術轉移工作,商業化生產實際上由沃森全權負責,標準化車間建設當然也包含在內。
而沃森生物方面2011年就開始的“玉溪沃森疫苗產業園三期工程項目”從2020年開始重啓投資,至半年報披露,一直卡在99.56%,直到9月1日,終於公佈交付新冠疫苗模塊化生產車間。
據公司2020年報,這是因為“近年來行業監管要求不斷提升,公司推進國際市場佈局”,並且“疫苗行業產業化具有特殊性”,所以需要對“分包裝車間進行調試優化,才能申請進行GMP 認證檢查”。
因此,本次交付,可能意味着沃森生物新冠mRNA疫苗即將完賽——獲批上市是研發賽程終點,是否能順利投產,卻是決定沃森能否回收17億成本並“笑到最後”的關鍵因素。
(作者為《財經》研究員,實習生漢雨棣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