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軟銀與WeWork達成和解協議,將完全掌控WeWork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財經

原標題:昔日首富又花了100億,讓這些人“滾蛋”…

孫正義,這位昔日的日本首富,還在收拾WeWork的爛攤子……

近日,據外媒報道,WeWork及其聯合創始人、前CEO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已與孫正義的軟銀集團達成了一項法律和解協議。此後,軟銀將完全掌控WeWork,而諾伊曼將攜4.8億美元(人民幣約31億元)離開公司。

該和解協議還包括,軟銀將從其他投資者手中購買價值約15億美元(約100億元)的WeWork股份,其中包括諾伊曼持有的近5億美元股份。

除了向諾伊曼支付4.8億美元“分手費”,軟銀還要向諾伊曼支付5000萬美元的法律費用,並將軟銀在2019年底向諾伊曼提供的4.3億美元貸款延長五年。

從2017年開始,軟銀在WeWork上累計投資了185億美元,加上這次的分手費,軟銀在WeWork上的投資已經接近200億美元(約1300億元人民幣)。

決定“割肉”,引發分手大戰

2019年10月,WeWork上市失敗,估值泡沫破裂,醜聞纏身之際,軟銀提出包含撤換創始人亞當諾依曼在內的拯救計劃,該計劃價值95億美元,從股東手中購買約30億美元的股份,並提供65億美元的債務與股權融資。除此之外,軟銀還將支付給諾伊曼約17億美元遣散費,以正式接管WeWork。

如果按照當時的百億救助計劃,注資完成後,軟銀將持有WeWork 70%到80%的股份。這也意味着,軟銀在Wework上的投資累計將超過200億美元。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軟銀不得不重新思考持續為WeWork續命的必要性。

在2020年2月上旬到3月下旬間,軟銀股價幾乎“腰斬”,孫正義在對投資者聲明中表示,疫情拖累全球經濟,預計願景基金投資的88家公司中至少有15家將會破產。

願景基金二期遲遲不能完成募集,讓自顧不暇的軟銀,決定不再為那些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的公司繼續續血,WeWork也不例外。

去年4月2日,軟銀宣佈撤回以30億美元收購WeWork股份的邀約。軟銀公告稱,由於某些條件不滿足,該公司已終止了對至多30億美元WeWork股份的收購要約,這些股票由其他大股東持有。

軟銀稱,雙方在2019年10月達成協議後,出現了新的重大刑事和民事調查,這是該公司放棄交易的原因之一。該公司還提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為控制冠狀病毒疫情而實施的限制措施,這些措施正在影響WeWork的運營。

軟銀表示,將不再計入此前預期將因收購要約而產生的非運營虧損。

軟銀急於自救,決議“割肉”,而WeWork股東等着軟銀出手套現離場,尤其是諾依曼。

隨着WeWork的估值大幅縮水,諾依曼的個人淨資產也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縮水了97%,從2019年的近140億美元下降到目前估計的4.5億美元。

軟銀一旦撤回的30億元的股票回購,他將失去套現9.7億美元的機會。

於是,諾依曼和其他股東一紙訴狀將一直為他們續命的軟銀告上了法庭。

一場撕逼大戰,眼看就要打響。在這關鍵時刻,孫正義“認慫”了,決定耗資15億美元,讓他們“滾蛋”。

向死而生,WeWork開始盈利了

2019年11月,作為帶頭投資WeWork的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在東京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鞠躬致歉,首次承認對WeWork的投資是一次失敗的投資。

圖片來源:Toomohiro Ohsumi / Getty Images

財政赤字,疊加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WeWork數次被傳出破產的傳聞。

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WeWork於2020年4月停止支付在美國某些地點的租金以試圖削減成本。

同時,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超過4千名WeWork的會員拒絕支付租金,更有意圖終止租約,WeWork的入住率也於4月初下降至大約64%。

但是WeWork並沒有倒下,去年年中,WeWork董事長克勞爾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在一些列裁員和出售業務之後,公司將在2021年實現運營盈利。

據瞭解,WeWork已經將虧損幅度縮小一半。2019第三季度,WeWork虧損12億美元。2020年同期,虧損減少至5億美元。

另外,WeWork的會員中,擁有500名或以上員工的企業會員比例正在增加,從2019年的43%增長至2020年的54%。這些公司有時候會租下整層或整棟辦公樓,比起個人會員,也更有價值、更穩定。

更重要的是,WeWork 正試圖通過SPAC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估值100億美元。

WeWork執行董事長、軟銀COO馬塞洛·克勞雷(Marcelo Claure)在一份聲明中稱,和解協議顯示各方都在盡力為WeWork的未來着想。“隨着這一訴訟得到解決,我們現在可以完全聚焦重新構想工作場所的使命,繼續滿足全球各地對於彈性辦公空間不斷增長的需求。”他表示。

這份和解協議也意味着,雙方將結束此前就股份出售問題而起的法律衝突,為二次上市掃清了障礙。

〖 中國基金報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