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股泡沫之王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財經

美股牛市已經持續了4400多天,大家都在猜測泡沫什麼時候會破?而這兩年,一種“盲盒”在美股流行起來,那根壓垮駱駝的稻草,似乎出現了。什麼盲盒能有這麼大威力?在揭曉答案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如何把2萬5千美元變成十幾億美金的故事。

圖片上的這個人,接下來我們叫他小C吧。

2017年,小C花了2萬5千美元成立了一家空殼公司,對外募資6億美元后IPO上市,接着他的空殼公司收購了一家名叫維珍銀河的太空旅遊公司,而小C本人呢,則依靠制度設計無償獲得20%的股份,注意,是無償!不僅如此,他還成了維珍銀河的董事長。

現在,維珍銀河的市值接近70億美金,小C就這樣實現了點石成金的故事。你看,這個“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夠高明吧。

這種神奇的上市方式叫SPAC,被資本市場稱作“投資人的盲盒”。什麼是SPAC,簡單説,它就是一家沒有實際業務的上市殼公司,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尋找合適標的,用手裏大筆的錢去收購它。相比常規IPO,借SPAC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快,還不用漫長的路演;另外呢,和傳統借殼上市相比,SPAC沒有任何實際業務,所以法律風險也最小。

那為什麼SPAC叫盲盒呢?因為SPAC自己上市的時候啥都沒有,沒有業務,也沒有財務報表,SPAC的發起人只需要向投資人解釋自己未來會收購什麼樣的公司,投資人如果覺得OK那就投,就像盲盒一樣。

可SPAC與盲盒又有兩點很不同。首先,雖然投資人做決定的時候,確實不知道會是哪傢俱體公司,但發起人總會有個側重方向,而每個領域內能上市的公司就那麼幾家,誰心裏沒點數呢?也就是説,如果投資人足夠敏鋭,這個盲盒是看得見摸得着的。

第二點,你見過哪家的盲盒如果不喜歡就可以退貨的?但SPAC可以。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收購或者投資人不滿意收購的對象,那麼託管賬户的資金還能退回去,最多收一點服務費,約等於保本。這種只賺不賠的盲盒,你説投資人樂不樂意買?

在“高貨幣、低利率”的超級美元週期下,SPAC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想要上市的企業能夠繞開監管審查快速上市,投資人只賺不虧,SPAC的發起者呢,四兩撥千斤,似乎是個多方共贏的局面啊。但巨大的泡沫就出在這裏,沒有誰的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做局的人的確躺着賺錢了,可這錢是從誰口袋裏掏出來的呢?很簡單,誰接盤就是誰的。

泡沫之二,以往SPAC都是問題資產的代名詞。原因也很好理解,因為通過SPAC相當於“流血上市”,稀釋管理層股權和控制權是必然的,有業績保障的公司都不會選擇它。但這兩年,市場上優質的公司逐漸稀少,2020年的疫情又雪上加霜。很多投資人的思路已經發生變化了,他們不再考慮一家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展,而是想着,如何儘快推動投資的公司上市,然後自己套現走人。

所以,現在SPAC搖身一變成華爾街寵兒的背後,良莠不齊的上市公司卻讓美股的整體質量越變越差。

泡沫之三,只要美股的牛市在,SPAC就是一張能賺取超額收益還不會賠本的搖錢樹。但問題是,如果牛市不在了呢?狂歡之下,危險的信號早就來了,數據顯示,美股的巴菲特指標已經達到190%,超過千禧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峯值。

這樣的市場下,SPAC像不像那根壓垮駱駝的稻草?像不像戳開泡沫的那根針?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留給大家了。